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失魂胆(失魂膽)
唐 武后 称帝时酷吏 来俊臣 所制刑具之一。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又作大枷,各为号:一、定百脉,二、喘不得,三、突地吼,四、著即臣,五、失魂胆……后以铁为冒头,被枷者宛转地上,少选而絶。”
《漢語大詞典》:手杻
亦作“ 手扭 ”。 即手铐。械手的刑具。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将军柱上拴了头髮,上了脚镣手扭,抬上匣牀,使上滚肚索,拽拽拽。”《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次日,原差同一干犯人点了名, 珍哥 、 晁源 、 伍圣道 、 邵强仁 都钉了手杻,交付原差带去,往廵道解审。”参见“ 手銬 ”。
分類:手铐刑具
《國語辭典》:手铐(手銬)  拼音:shǒu kào
犯人戴在手上的刑具。《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案情我却不管,你上这手铐脚镣是甚么意思?」
《國語辭典》:手铐(手銬)  拼音:shǒu kào
犯人戴在手上的刑具。《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案情我却不管,你上这手铐脚镣是甚么意思?」
《漢語大詞典》:熟靼鞭
软皮鞭。旧时用作刑具。隋书·刑法志:“老小于律令当得鞭杖罚者,皆半之。其应得法鞭、杖者,以熟靼鞭、小杖。”
分類:皮鞭刑具
《漢語大詞典》:软梏(軟梏)
刑具名。 章炳麟 《与篁溪书述狱中事》:“而狱卒復造私刑为钳剥计,其法以帆布为梏,反接两手缚之,加以木楔,名曰软梏。梏一小时许,则血管麻木,两臂如针刺状,虽巨盗弗能胜,号呼宛转,声彻全狱,其虐较拶指为甚。”
《漢語大詞典》:军棍(軍棍)
(1).旧时军队中的刑具。 陶成章 《浙案纪略·余孟庭传》:“一不许扰乱乡民,二不准妄杀无辜,三不许强奸妇女。犯者轻则责以藤鞭,重则责以军棍。” 鲁迅 《书信集·致胡风》:“但如元帅以为生命价值,彼此不同,那我也无话可说,只好被打军棍。”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二:“部队的巩固,是建筑在政治的民族的觉悟上的,而不是依靠皮鞭、军棍、打骂及肉刑的。”
(2).旧时童子军用以操演与维持秩序的木棍。 陈沂 《共青团员战斗在南京》:“把中央大学童子军的军棍作武器,武装我们的纠察队。”
《國語辭典》:老虎凳  拼音:lǎo hǔ dèng
一种旧时的刑具。使犯人坐于长凳上,两腿平放,紧绑膝盖关节于长凳,再于脚跟下垫砖瓦,使其脚部作反向的扭曲,脚跟垫得愈高,则愈痛苦,极为残酷不人道。
《國語辭典》:绞架(絞架)  拼音:jiǎo jià
一种吊人的刑具。在架子上系有绞索,可将人勒死。
《國語辭典》:脚镣手铐(腳鐐手銬)  拼音:jiǎo liáo shǒu kào
1.束缚犯人手脚的戒具。
2.在犯人的手脚上加上戒具。
《國語辭典》:夹棍(夾棍)  拼音:jiá gùn
一种古代的残酷刑具。以两根木棍及绳索夹紧犯人腿部逼供,始于南宋理宗时。《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全刑者曰械,曰镣,曰棍,曰拶,曰夹棍。五毒备具,呼謈声沸然,血肉溃烂,宛转求死不得。」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六:「夹棍始于宋理宗时,以木、索并施,夹两股间,名曰:『夹帮』;又竖坚木交辫两股,令狱卒跳跃于上,谓之『超棍』。」也称为「檀木靴」。
《漢語大詞典》:夹打(夾打)
封建时代的酷刑。指将犯人上夹棍或拶子后再敲打刑具,以折磨犯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那时 闯 贼搜查朝官,逼索兵餉,将我监禁夹打。”《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那 伍小川 、 邵次湖 ,把四隻脚骨都夹打的折了,疼得杀猪一般叫唤。”
《漢語大詞典》:解械
解除刑具。指被释放。 汉 王充 论衡·辨祟:“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有解除其凶者也。”
《漢語大詞典》:金枷玉锁(金枷玉鎖)
枷为套在颈上的刑具,锁为铁环钩连而成的刑具。“金枷玉锁”比喻既是珍宝,又是包袱。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儿女是金枷玉锁,欢喜寃家,师父,稽首。” 元 无名氏 《小张屠》第二折:“到来日只少个殃人祸,儿女是金枷玉锁。”
《漢語大詞典》:木杻
刑具名。木制手铐。《水浒传》第三十回:“牢子狱卒,把 武松 押在大牢里,将他一双脚昼夜匣着,又把木杻钉住双手。”
《漢語大詞典》:木钩子(木鈎子)
旧时刑具的一种。《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随后又叫添办三十副手銬脚镣,十副木钩子,四个站笼。”
分類: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