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辨晰
(1).辨析,分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紫柏评晦庵:“今 锡山 诸公,又祖 杨龟山 ,特于 朱 陆 异同,辨晰精核,则二 程 渊源,又将显著于中天矣。”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
(2).分辩明白。辨,通“ 辩 ”。明史·丁元荐传:“ 元荐 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
《國語辭典》:折辩(折辯)  拼音:zhé biàn
对质、辩解。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西游记》第三八回:「他敢道:『我是乌鸡国王。有甚逆天之事,你来拿我?』将甚执照与他折辩?」也作「质对」。
分類:争辩分辩
《漢語大詞典》:辨解
(1).分辩解释。辨,通“ 辩 ”。新唐书·奸臣传下·柳璨:“ 玄暉 惧,由往辨解。”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文人比较学》:“该承认就承认,该辨解的也辨解,态度非常磊落。”
(2).辨别理解。 茅盾 《子夜》十一:“一连串奇怪的事情,究竟主吉主凶,她急切间可真辨解不来。”
《國語辭典》:辩解(辯解)  拼音:biàn jiě
辩驳解释。如:「同事对主管加之于他的指责,加以辩解。」《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太宗二十一女》:「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
《漢語大詞典》:辩列(辯列)
列举理由加以分辩。新唐书·杜羔传:“京兆尹 元义方 责租赋不时,繫二县吏,将罪之。 羔 等辩列尤苦,尹不为纵。” 宋 刘颜 《辅弼名对序》:“或关治乱以发明,或繫安危而辩列。” 明 李东阳 《明故吏部尚书致仕赠尹公墓志铭》:“公不自辩列,惟引咎自责而已。”
《漢語大詞典》:辨剖
分辩,辩解。辨,通“ 辩 ”。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则因他曾与 韩侯 为故友,以此上暗遣 随何 来辨剖。”
分類:分辩辩解
《漢語大詞典》:辩晰(辯晳)
(1).聪慧明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其人亦生而辩晳,即穷巷下佣,无不能言语进退者,亦其风气使然也。”
(2).分辩清楚,分辩明白。 严复 《论教育书》:“不敢以空虚无据之辞进,请即大报所论列者,相与扬搉辩晳之可乎?”
《漢語大詞典》:质辩(質辯)
亦作“ 质辨 ”。
(1).质疑辩论。新唐书·刘子玄传:“宰相 宋璟 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明 归有光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时有质辨,剖析毫髮,议论蠭起,羣疑豁如。”
(2).指质正分辩。《平山冷燕》第五回:“ 山显仁 质辩道:‘天子宠爱,岂独宠爱老臣一人?’”
(3).对质讯辩。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兀那 张鼎 ,我还要阎王殿下攀告你来,挐去质辨。”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谢云:“遂闻堂上呼 谢云 ,则一武夫,冠带而前,质辩良久。”
《國語辭典》:有口难分(有口難分)  拼音:yǒu kǒu nán fēn
有嘴却难于分辩。形容蒙受冤屈而无从申辩。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谁想到员外跟前,又说我与了奸夫,著我有口难分。」《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薛蟠都因素日有这个名声,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难分。」也作「有口难辨」。
分類:分辩
《国语辞典》:有口难辨(有口难辨)  拼音:yǒu kǒu nán biàn
有嘴却难于分辩。形容蒙受冤屈而无从申辩。《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王大郎这两句话,众耳共闻,却赖不得,虽然有口难辨。」《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孟夫人有口难辨,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也作「有口莫辩」、「有口难辩」、「有口难分」。
《漢語大詞典》: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分辩。例如: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鲁迅《孔乙己》
《國語辭典》:不由分说(不由分說)  拼音:bù yóu fēn shuō
不容许分辩解释。《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众人不由分说,夹嘴夹面,只是打骂。」《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些人驾了小船,跳在盐船上,不由分说,把他舱里的子儿盐,一包一包的,尽兴搬到小船上。」也作「不容分说」。
分類:不容分辩
《國語辭典》:不容分说(不容分說)  拼音:bù róng fēn shuō
不容许分辩解释。《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不容分说,便灌了湘云一杯。」也作「不由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