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盲蛇  拼音:máng shé
盲蛇科蛇类的泛称。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地区。体细长,像蚯蚓,鳞片光滑,眼隐于透明的眼鳞下方,多栖居土中,食蚁等昆虫为主。
《国语辞典》:畬族  拼音:shē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五省八十多个县的山区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今多通用当地的汉语客家方言。主要从事农业,以产茶著称。手工业以细篾斗笠闻名。行一夫一妻制。妇女有财产继承权,地位较男子为高。
《国语辞典》:怒族  拼音:nù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大陆地区云南西北部怒江、澜沧江两岸。操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有三种方言,又大多兼通独龙、傈僳语。文字使用汉字。以农业为生。家庭行一夫一妻制,流行转房制度。妇女地位低。早期信仰崇拜原始图腾,后亦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土葬,不用棺。
《国语辞典》:偏析  拼音:piān xī
金属凝固时,成分呈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国语辞典》:翅脉(翅脉)  拼音:chì mài
昆虫翅膀上分布呈脉状的构造,具有支撑的作用。
《国语辞典》:掸族(掸族)  拼音:shàn zú
中南半岛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缅甸东部,其馀分布在缅甸的克钦邦、泰国等地,少数在中国云南西南部。操掸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村建有寺院,多信仰小乘佛教。掸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豆类等,而珠宝、锻冶、纺织等手工业发达。村中并有定期的市集。
《国语辞典》:赣语(赣语)  拼音:gàn yǔ
一种分布于江西省及湖北省东南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故称为赣语。赣语自身的特点并不突出。语音特点为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多数读为送气清音;舌尖塞擦音只有平舌,没有捲舌;声调有六个调类;入声保留〔t〕、〔k〕两促音辅音韵尾。
《国语辞典》:红陶(红陶)  拼音:hóng táo
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北、华北地区。质地光滑细致,有彩色花纹,色红,故称为「红陶」。
《国语辞典》:斑斑点点(斑斑点点)  拼音:bān bān diǎn diǎn
斑点很多,四处分布的样子。如:「这生锈了的古铜镜,斑斑点点,古意盎然。」《镜花缘》第八回:「唐敖进前细看,只见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纹,都在那里啄石,来往飞腾。」
《国语辞典》:印加人  拼音:yìn jiā rén
原为分布于秘鲁、智利一带的印地安人。西元一千二百年左右在秘鲁古都库斯科建立王国,为印加帝国的前身。其人迷信卜兆、预言,而以巫术治病。后为西班牙人消灭,文化亦随之中断。
《国语辞典》:游离层(游离层)  拼音:yóu lí céng
高层大气中离子与电子分布的区域。大约从离地面五十五公里开始。此层的电子浓度可对无线电波的传播造成影响。
《国语辞典》:巴斯克人  拼音:bā sī kè rén
Basques
欧洲庇里牛斯山西部的民族,分布于法国与西班牙国境。具有活泼、冒险的民族性,亦是最努力保存传统习俗、服饰的民族。所用语言为西南欧洲拉丁化前诸语中唯一倖存的语言,与世界其他语言并无亲属关系。
《国语辞典》:植物志(植物志)  拼音:zhí wù zhì
记载某一区域内植物种类的书籍。包括区域内各种植物的分布、生长现象、经济效益等。
《国语辞典》:主序带(主序带)  拼音:zhǔ xù dài
在赫罗图上,绝大部分恒星所分布的一条带状区域。在主序带上的恒星进行氢的核融合反应,产生能量而发光。
《国语辞典》:布里亚族(布里亚族)  拼音:bù lǐ yà zú
Buryat
蒙古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布里亚自治共和国、赤塔、伊尔库次等地。历来属游牧民族,直到俄国革命后,才改游牧为畜牧。其语言是布里亚语,人口约三十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