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空函  拼音:kōng hán
1.无文字的书函。
2.不附寄邮票而向人索寄物品的书函。
《漢語大詞典》:函生
犹众生。 宋 苏轼 《兴龙节功德疏文》之一:“伏愿皇帝陛下,受天之禄,如川方增,奄有 汉 唐 之封疆,倍万 唐 虞 之寿考。永均介福,下及函生。” 宋 陆游 《皇帝御正殿贺皇后笺》:“盛典告成,函生胥庆。”
分類:众生
《漢語大詞典》:函三
谓包含天、地、人三气。《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元气始起於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二:“纯乾直月,祥开初九之潜;索震承华,德禀函三之极。” 明 徐渭 《函三馆记》:“余忆函三之説,虽出於 小戴 註家,乃昉於 弄丸公 之皇极经世。”
分類:包含
《漢語大詞典》:诏函(詔函)
诏书。 宋 刘攽 《回贺苏学士诏启》:“伏审光奉詔函,擢躋史观,本朝厚方闻之选,儒士荣藏室之华。” 宋 刘攽 《贺制置发运某待制启》:“窃审光被詔函,擢躋廷阁,伏惟庆慰。”
分類:诏书
《漢語大詞典》:函封
用匣子盛而封之。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樊於期 之首函封之。”汉书·匈奴传下·乌珠留:“遣中郎将 王骏 、 王昌 ,副校尉 甄阜 、 王寻 使 匈奴 ,班四条与单于,杂函封,付单于,令奉行。” 颜师古 注:“与壐书同一函而封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会 吐蕃 遣使进寳函封,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他人知机密。’”《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孙虎 依计,将太子手下人来割了首级,函封来献 燕王 。”
分類:匣子
《國語辭典》:宝函(寶函)  拼音:bǎo hán
1.盛放佛经典册及贵重首饰的匣子。《宋史。卷一三四。乐志九》:「有犹有言,顺承天则。聿崇号名,再扬典册。朱英宝函,左右翼翼。千秋万岁,保兹无极。」
2.华丽的枕头。唐。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词:「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漢語大詞典》:珍函
(1).珍贵的匣子。 南朝 梁 刘潜 《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犹有香杖叠衣,红爪紺髮,可得崇以妙利,显用珍函。”
(2).对人书信的美称。 宋 赵抃 《游雁荡将抵温州寄太守石牧之》诗:“多谢贤侯见招意,数貽嘉咏与珍函。”
(3).书册的美称。 宋 苏轼 《谢吕龙图书》之二:“珍函已捧受讫,谨藏之於家以为子孙之美观。”
《骈字类编》:百函
晋书殷浩传浩父羡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馀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 宋书刘穆之传穆之与朱龄石并便尺牍尝于高祖座与龄石答书自旦至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应对无废
《國語辭典》:书函(書函)  拼音:shū hán
书信的封套,引申为书信。《续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徵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
《漢語大詞典》:殽函
殽山 和 函谷关 的并称。相当于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以东至 河南省 新安县 一带。 汉 贾谊 《过秦论》:“ 秦孝公 据 殽 函 之固,拥 雍州 之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 大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漢語大詞典》:诲函(誨函)
对对方来信的敬称。 宋 欧阳修 《又回富相公谢书》:“曲示诲函,既深抃跃之诚,復积悚铭之抱。”
《漢語大詞典》:函盖(函蓋)
包含;概括。 清 梁章钜 浪迹续谈·东西:“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谓我儒之教,即 孔子 之东家某;西即彼教,谓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函盖一切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虞书》文还是古诗言语的艺术之孑遗,不足以函盖近代文字的艺术。”
分類:包含概括
《國語辭典》:函谷关(函谷關)  拼音:hán gǔ guān
位于河南省灵宝县西南的关口。东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为险要。战国时为秦所建,故也称为「秦关」。
《漢語大詞典》:函首
用匣子装盛人头。 唐 陆贽 《诛李希烈后原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驛书上闻,函首入献,方隅既乂,役戍其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且吾自诛权姦耳,而函首以遗之,则是虏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明 刘基 《大墙上蒿行》:“君不见, 樊将军 一朝函首西入 秦 。”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第二节:“旋接 黎都督 覆电,请其就地正法,并函首解 鄂 。”
分類:匣子人头
《漢語大詞典》:函牛
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 唐 骆宾王 《上瑕丘韦明府启》:“虽则尘飞 范 甑,垂银有结授之华;而乃调理 宓 絃,烹鸡屈函牛之量。” 宋 苏轼 《次韵周穜惠石铫》:“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宋 陆游 《自嘲》诗:“正得虚名真画饼,元非大器愧函牛。”参见“ 函牛之鼎 ”。
《漢語大詞典》:函牛之鼎
大鼎。《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 李贤 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亦省作“ 函牛鼎 ”。 宋 梅尧臣 《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量犹函牛鼎,吾徒媿罌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