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鼓行
(1).击鼓行军。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行,鸣鐲,车徒皆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 信 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 井陘口 。”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吾欲收 广东 为根据地,鼓行 湘 鄂 ,直讨 幽 燕 。”
(2).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 清 唐甄 潜书·去名:“天下之士闻之,益高其义,莫不鼓行而往,愿为之继也。”
(3).盛行;风行。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始以章句振起於 开元 中,与 王维 、 崔顥 比肩驤首,鼓行於时。”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 微之 以文章鼓行当时,谓之‘元和体’。”
《國語辭典》:鼓箧(鼓篋)  拼音:gǔ qiè
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盒箱,取出书籍。《礼记。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國語辭典》:听鼓(聽鼓)  拼音:tīng gǔ
旧时官衙以卯刻鸣鼓召集僚属,故称赴官所以伺候上官为「听鼓」。唐。李商隐 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國語辭典》:三鼓  拼音:sān gǔ
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三鼓表示三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宋。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词:「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國語辭典》:街鼓  拼音:jiē gǔ
旧时置于街边的鼓。天黑之后敲鼓以戒绝行人,天亮时敲鼓以示开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
《國語辭典》:腊鼓(臘鼓)  拼音:là gǔ
古人常在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以赶走不祥的疫鬼,祈求平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漢語大詞典》:歌鼓
(1).歌唱并击鼓。亦指歌声和鼓声。汉书·礼乐志:“ 巴 俞 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 晋 潘岳 《笙赋》:“縈缠歌鼓,网罗钟律。” 唐 李白 《邯郸南亭观妓》诗:“歌鼓 燕 赵 儿, 魏 姝弄鸣丝。” 宋 苏轼 《和子由踏青》:“歌鼓惊山草木动,簞瓢散野鸟鳶驯。”
(2).歌唱伴奏所用之鼓。旧唐书·音乐志一:“人数并依八佾,乃量加簫、笛、歌鼓等。”
《國語辭典》:鼓乐(鼓樂)  拼音:gǔ yuè
1.以吹打乐器为主的音乐概称。
2.泛指音乐或乐队。《水浒传》第五回:「小喽啰把鼓乐就厅前擂将起来。」
3.弹奏乐器。《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
4.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之一。盛行于湖南部分地区,有纯乐器演奏,亦有加上唱腔的。演奏时八人一班,称为「八仙」。所用乐器有唢呐、二胡、竹胡、鼓、镲、云钻等。
《漢語大詞典》:粥鼓
谓僧寺集众食粥时击鼓。 宋 苏轼 《大风留金山两日》诗:“ 灊山道人 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宋 范成大 《华山寺》诗:“魂清骨冷不成眠,彻晓跏趺听粥鼓。” 清 曹寅 《夜雨宿玉山寺》诗:“茫茫寄眼虫天外,已听云堂粥鼓声。”
分類:僧寺击鼓
《國語辭典》:紞紞  拼音:dǎn dǎn
拟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宋。陆游 燕堂春夜诗:「南楼紞紞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分類:击鼓鼓声
《國語辭典》:鼓楼(鼓樓)  拼音:gǔ lóu
旧时装有大鼓的楼。按时击鼓以报时辰。
《漢語大詞典》:花点(花點)
(1).击鼓时基调加花的一种华丽鼓点。 孙犁 《白洋淀纪事·光荣》:“一到这里,敲大鼓的故意敲了一套花点。”
(2).谓点射。 王集成 《团结自己,消灭敌人》:“说着拖过枪来……一边打,还故意卖弄地来了个‘花点’。”
《漢語大詞典》:鼓歌
击鼓而歌。庄子·在宥:“乃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淮南子·天文训》:“ 女夷 鼓歌,以司天和。”
分類:击鼓
《國語辭典》:紞如  拼音:dǎn rú
击鼓声。宋。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词:「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分類:击鼓声音
《漢語大詞典》:鼓发(鼓發)
(1).击鼓出发。 唐 张说 《岳州观竞渡》诗:“鼓发 南湖溠 ,标争 西驛楼 。”
(2).鼓舞激发。明史·高弘图传:“请声逆贼之罪,鼓发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