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冒橛
古人在初春时置橛地里,当橛芽出土时,表明已到耕作时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草木萌动” 汉 郑玄 注:“《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艺文类聚》卷三引 晋 王廙 《春可乐赋》:“冰泮涣以微流,土冒橛而解刚。”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籍田应衡阳王教》诗:“冒橛乃三吹,齐衡均百辟。”
《漢語大詞典》:吴石
指 吴 地出土的石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异苑曰:‘ 晋武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 ( 宋 孝武帝 )诗曰:‘事有远而合, 蜀 桐鸣 吴 石。’” 唐 骆宾王 《〈萤火赋〉序》:“夫类同而心异者,龙蹲归而 宋 树伐;质殊而声合者,鱼形出而 吴 石鸣。”
《國語辭典》:出苗  拼音:chū miáo
草木萌芽,幼苗露出地表。也作「露苗」。
《漢語大詞典》:胆瓶蕉(膽瓶蕉)
美人蕉的一种。根出土处特肥如胆瓶,因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花:“﹝红蕉花﹞又有一种,根出土处特肥饱如胆瓶,名胆瓶蕉。”
《漢語大詞典》:暗笋(暗筍)
未出土的竹笋。 宋 唐庚 《杂诗》之六:“翻泥逢暗笋,汲井得飞梅。”
分類:出土竹笋
《国语辞典》:郘钟(郘钟)  拼音:lǚ zhōng
周代的铜器,清同治初年自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旁的河岸中出土。
《漢語大詞典》:伴种(伴種)
抗战中的解放区,由地主出土地和全部农本或一部分农本,农民只出劳力或兼出一部分农本,双方依照合约进行耕种,称“伴种”,又叫伙种。 毛泽东 《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首先在农业为主的方针下,解决了土地问题。他们共有九种办法……第九,利用自己活动的村庄,到处伴种。”
《国语辞典》:龙山镇(龙山镇)  拼音:lóng shān zhèn
乡镇名。位于山东省历城县。因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器而著名。
《漢語大詞典》:浮荄
指露出土外的枯根。喻残年。 明 沈鲸《双珠记·夫妻永诀》:“你兀自计安危,忘却残躯已是浮荄。”
《漢語大詞典》:土古
出土的古铜器。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三等古铜并无腥气,惟土古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
《漢語大詞典》:司母戊方鼎
商代 晚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 河南 安阳 武官村 。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 商 晚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 为祭祀其母 戊 而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语辞典》:楼兰晋简(楼兰晋简)  拼音:lóu lán jìn jiǎn
楼兰出土的西晋时代竹木简书。清光绪二十五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新疆古楼兰遗址挖掘所得,有一百二十馀枚,极具文献价值。
《国语辞典》:蒙恬造笔(蒙恬造笔)  拼音:méng tián zào bǐ
旧传秦蒙恬将军造毛笔。事实上,据出土的资料显示,殷商之前就有毛笔,所谓蒙恬造笔可能是蒙恬改进毛笔。《艺文类聚。卷五八。杂文部四。笔》:「博物志曰:『蒙恬造笔』。」
《国语辞典》:踏燕奔马(踏燕奔马)  拼音:tà yàn bēn mǎ
一种古文物。西元一九六九年,武威雷台汉墓出土。昂首奔马,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惊视的飞鸟。
《国语辞典》:侯马盟书(侯马盟书)  拼音:hóu mǎ méng shū
在山西侯马出土的盟誓书。据考订,制作时间约当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间。盟词用毛笔写在玉石上,大部分为朱书,少数用墨书。结体方扁,用笔生动老练;起笔多取侧势,笔处多尖笔出锋,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