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出世间相
【佛学次第统编】
四圣證道,因果至深,纵费多文,难诠少分。并各差异甚远,未可统括。况欲于数条文义约之,岂有可能。惟此篇所叙,不过为便于文次,略标其义,以与前文六趣等对举,而为向下各篇分叙之引端耳。并为初习,先得其约,易涉于博故也。然而举少失多,牵强混淆,固知不免矣。
世间之义,前已略明。超出此世间者,即为出世间。超出世间而无世间一切种种之相,或对治世间一切种种之相,是为出世间相。此外尚有非世间非出世间,即世间即出世间之义。然皆出世间以上事,故可统于出世间括之。
出世间义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而略说世间义。兹言出世,亦略明出世间义。兹之所言出世间义,亦就前世间观相,相对所转之出世间观相耳。
世出世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出世间戒 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间戒 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八戒也。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俗语佛源】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朕闻,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译为灭度、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亦泛称释迦或其弟子之逝世为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间的一种戏语,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又第五十三回:
「众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真珠姬一发乱扔乱掷,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五食──出世五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等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间五种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念食〕,谓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念食。
〔二、法喜食〕,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禅悦食〕,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四、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愿食。
〔五、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出世间般若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出世间精进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出世间忍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种种苦乐逆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是为出世间忍。
出世间方便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著,是名出世间方便。
出世语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诸菩萨说出世间无为之法,名为出世语。
出世间法施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而修,即得出离世间,故名出世间法施。(三解脱门者,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也。)
出世间上上藏
【三藏法数】
谓圣人已得无量胜妙功德,圆满无上菩提,显示一切总持法门,而能超过二乘及诸菩萨,是名出世间上上藏。(总持者,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佛出世间
【三藏法数】
谓诸佛世尊,虽法身常住不灭,众生盲冥,难可得见。今佛出现世间,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大事因缘,甚为希有,是为世间难得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