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國語辭典》:字据(字據)  拼音:zì jù
作为凭證用的文书。如合同、借据等。《官话指南》卷二:「这张字据,是徒弟刚一上铺子就写么?」
《漢語大詞典》:旨符
传达命令的凭证。新唐书·食货志一:“中书令 李林甫 以租庸、丁防、和糴、春綵、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遣使一告,费纸五十餘万。”
《漢語大詞典》:质照(質照)
凭证,明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
分類:凭证明证
《國語辭典》:邮票(郵票)  拼音:yóu piào
黏贴在信件上的印花纸片。为已缴纳邮费的凭證。也称为「邮花」。
《漢語大詞典》:由单(由單)
赋税定额的凭证。 清 陆陇其 三鱼堂日记卷下:“ 邱象随 来,言《淮南赋役全书》田额之数,俱係折实之数, 靳总河 查其未折之数,谓其有隐匿,赖旧由单得白。”
《國語辭典》:验票(驗票)  拼音:yàn piào
检验票据或凭證。如乘车、看电影、看戏等均在进车站或进场时验票。
《漢語大詞典》:召符
犹调令。古代上级征调下级的凭证。符,符节、符信。新唐书·李夷简传:“ 翼 驰及 潼关 ,果得召符。”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 行密 病甚,命判官 周隐 作符召 渥 …… 温 见 隐 作召符犹在案上,急取遣之。”
《漢語大詞典》:长籍(長籍)
长期出入宫殿的凭证。《唐律疏议·卫禁上·无著籍入宫殿》:“诸应入宫殿,未著门籍而入;虽有长籍,但当下直而輒入者,各减阑入五等。”
《國語辭典》:差票  拼音:chāi piào
拘票。《儒林外史》第五○回:「『现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样料理?』王仁笑道:『你令兄平日常说同汤公相与的,怎的这一点事就吓走了。』」
《漢語大詞典》:鹤料符(鶴料符)
官府催缴赋税的凭证。 唐 皮日休 《新秋即事》诗之一:“酒坊吏到常先见,鹤料符来每探支。”
《漢語大詞典》:画凭(畫憑)
在用做凭证的官方文书上签字。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兵科,凡武臣贴黄誥敕,本科一人监视。其引选画凭之制,如吏科。”明史·方从哲传:“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舆哀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画凭领凭》:“命下半月后,赴吏科画凭……清晨赴科伺候,于凭册书一押,是谓画凭。”
《漢語大詞典》:飞签(飛籤)
旧时官府派差役捕人所发的凭证。《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太守看了,忙出飞籤,差人拘那妇人,一并听审。”
《漢語大詞典》:度关繻(度關繻)
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裂帛为之,合以为符信。典出汉书·终军传:“初, 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 军 繻。 军 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復传,还当以合符。’ 军 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弃繻而去。”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繻,帛边也。旧关出入皆以传。传烦,因裂繻头合以为符信也。”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藴藏经国术,轻弃度关繻。”
《漢語大詞典》:路凭(路憑)
通行的凭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又恐圣兵到此,以执旗之人疑为奸细,不肯轻信,必先发给路凭一张,盖用佐将印信。”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旅鬼索路凭归费:“我久客思归,而苦无路凭,恒为关津吏所留阻。”
分類:通行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