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胶结(膠結)  拼音:jiāo jié
1.如胶凝结。形容事物难以分解。晋。干宝〈晋纪总论〉:「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明。方孝孺〈深虑论五〉:「天下之民胶结而不可解,有不齐者,从而以法令之,则令之易服,而治之不难。」
2.黏性物质乾燥后硬化而黏结在一起。
《漢語大詞典》:滞郁(滯鬱)
凝聚,凝结;不活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阴阳之气﹞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鬱也。”
《漢語大詞典》:冻冰(凍冰)
(1).凝结成冰。墨子·辞过:“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口不能徧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
(2).犹寒冰。 宋 柳永 《古倾杯》词:“冻冰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
分類:凝结寒冰
《國語辭典》:凝乳  拼音:níng rǔ
畜牧业中用全乳或脱脂乳,加入酸或凝乳酵素所凝结成的固状物。也称为「凝乳块」。
《国语辞典》:冰块(冰块)  拼音:bīng kuài
水在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的低温所凝结而成的半透明块状固体。
《國語辭典》:结合(結合)  拼音:jié hé
1.联合。如:「唯有结合众人的努力,社会才能进步。」
2.结为夫妇。如:「他们若是能结合,定是理想的一对。」
《國語辭典》:结核(結核)  拼音:jié hé
1.结核病的简称。参见「结核病」条。
2.凝结成球状的可溶解性矿物质,通常在一块固体核的周围形成。如:「铁质结核」、「钙质结核」。
《漢語大詞典》:鱼冻(魚凍)
(1).食品。鱼烹煮后的汤汁凝结成的半固体。《南方周末》1992.6.12:“每顿用餐的最后,﹝他﹞常常爱吃一口鱼冻。”
(2).石名。可制砚。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石语·端溪砚石:“又下,麻鹊斑纹成鱼冻,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脱去。”
《国语辞典》:凝霰  拼音:níng xiàn
凝结的雪珠。唐。皇甫枚《王知古》:「出长夏门,则凝霰始零,由阙塞而密雪如注。」
分类:凝结雪珠
《漢語大詞典》:抟结(摶結)
集聚凝结。《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甘草泻心汤方”集注引 程知 曰:“汗出解后,胃中不和,饮食摶结,故心中痞硬。”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摄生:“况助以热药,摶结成胎,其藴毒必加数倍。”
分類:集聚凝结
《漢語大詞典》:滞结(滯結)
积滞,凝结。 宋 梅尧臣 《送韩太祝求医》诗:“滞结在於内,安得形肌肤。”
分類:积滞凝结
《漢語大詞典》:冰稼
雨雪沾附于树木枝干,凝结成冰。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五:“ 唐 天宝 中,冰稼而 寧王 死。故当时谚曰:‘冬凌树稼,达官怕。’”
《國語辭典》:冰晶  拼音:bīng jīng
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结晶状微小颗粒,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辨视,具有六角柱、六角片、树枝状和针状等各种形状。
《漢語大詞典》:露朴(露樸)
凝结着露水的树丛。 唐 李贺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诗:“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 王琦 汇解:“朴,木之丛生者。阪际生云,朴间凝露,皆是晓景。”
《漢語大詞典》:凝铸(凝鑄)
凝结铸造;铭刻。 郭沫若 《〈屈原〉与〈釐雅王〉》:“作诗也是奋斗呵,特别是 屈原 式的那种作诗,那是以生命的血肉来凝铸塑造的。” 萧军 《羊》二:“应该感谢,至少我应该感谢这一点,如果我的心要不是混凝土、铁和石头铸成的话,我还应该把这‘感谢’一块凝铸在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