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冷战(冷戰)  拼音:lěng zhàn
1.泛指国际间除武力冲突外的其他一切紧张、对峙的状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的崩溃、西方殖民地秩序的瓦解及共产势力的扩张,乃形成美国领导的民主阵营与苏俄领导的共产集团非战非和的微妙关系。双方在意识型态、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均有冲突,只是没发动全面性的战争,称为「冷战」。
2.比喻人与人间,除肢体、语言的冲突外,任何紧张、对峙的状态。如:「他夫妻俩已冷战了个把月,至今仍无丝毫转圜的馀地。」
《國語辭典》:冷战(冷戰)  拼音:lěng zhan
1.指国际间运用政治、经济、心理手段,取代武器的战争。为英语coldwar的意译。今也指人际间以冷默态度取代激烈争论的方式。如:「夫妻间一有争议就吵架或冷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2.因寒冷、惊吓或紧张而发抖。如:「寒风袭来,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酒意全消了。」《歧路灯》第四五回:「这『拐带人命』四字,把王中吓了一个冷战。欲待上前去问,却又苦于无因。只得倾耳细听。」《侠义传》第八二回:「包公冷笑道:『……你可晓得本阁的规矩么?』艾虎听了,暗暗打个冷战,道:『小人不知甚么规矩。』」也作「寒噤」。
《国语辞典》:新冷战时代(新冷战时代)  拼音:xīn lěng zhàn shí dài
八○年代的冷战局面。西元一九七九年,苏俄进军阿富汗;在此同时,美国与前苏联两大强国,也因新型中程飞弹的配备问题,关系顿形紧张。此二事件,遂使八○年代的国际情势,再度呈现冷战局面。学者为了跟五○至六○年代的冷战时期有所区别,乃将此一时期称为「新冷战时代」。
《国语辞典》:后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  拼音:hòu lěng zhàn shí dài
西元一九九○年东欧共产国家民主改革,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结束民主与共产集团对立的时代。如:「维持后冷战时代的世界秩序,联合国的地位越形重要。」也作「后冷战时期」。
《國語辭典》:打冷战(打冷戰)  拼音:dǎ lěng zhàn
因寒冷或害怕,使全身猛然颤抖,如发冷一般。也作「打冷颤」、「打寒战」。
《国语辞典》:扇形理论(扇形理论)  拼音:shàn xíng lǐ lùn
指后冷战时代,美国面对亚太地区新环境时,其外交布局有如一面展开的扇子,以美国和亚洲各国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协定为后盾,并以经济合作构成重要的发展面向。
《国语辞典》:骨牌理论(骨牌理论)  拼音:gǔ pái lǐ lùn
冷战时期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最早由美国总统艾森豪提倡。指东南亚的安全,如唇齿相依一般,如果有一处被共产主义赤化,其相邻地区将随之不保。
《国语辞典》:艾森豪主义(艾森豪主义)  拼音:ài sēn háo zhǔ yì
美国总统艾森豪于西元一九五七年冷战期间向国会提出的中东政策。主张美国得以武力援助中东国家,并帮助其发展经济能力。
《国语辞典》:美苏高峰会议(美苏高峰会议)  拼音:měi sū gāo fēng huì yì
美、苏领袖的峰会从二战期间延续至战后冷战时期。战时双方议题主要在击败轴心国与安排战后秩序。冷战期间则主要为降低敌对情势、加强沟通与缓和国际情势。
《国语辞典》: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拼音: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冷战时期成立的松散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兴国家领袖提出不结盟主义,对外采行中立主义,拒绝加入西方集团与共产集团,其目的是为增加第三世界与西方、共产两集团抗衡的力量,于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开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虽已失去原有目标,但仍持续运作;西元二○一二年时举行第十六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时,有一百二十国代表团参与。
《國語辭典》:热战(熱戰)  拼音:rè zhàn
实际的军事战争。相对于冷战而言。
《漢語大詞典》:冷噤
犹冷战,寒颤。《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晁大舍 送客回来,刚刚跨进大门,恍似被人劈面一掌,通身打了一个冷噤。” 茅盾 《林家铺子》三:“ 林先生 打一个冷噤,只回答了这一声,就赶快下桥,一口气跑回家去。” 巴金 《家》四:“她想到她的前途,不觉打了一个冷噤。”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六章三:“刚一出交通壕,一阵冷风吹得 谭章 直打冷噤。”
分類:冷战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