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相关人物
于家决狱
相关人物
于定国
《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列传·于定国〉~304~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例句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刘长卿 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
《漢語大詞典》:狱辞(獄辭)
亦作“ 狱词 ”。
(1).犹供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文帝 既见 絳侯 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於是使使持节赦 絳侯 ,復爵邑。”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 周勃 ,社稷之骾也,而不能答钱穀,责狱辞。”《说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异 《因话录》:“ 岳武穆 狱案,今在 莆阳 陈鲁公 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2).决狱之辞。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二:“﹝ 叶石林 ﹞为《春秋》之説,谓三《传》犹狱词,三《礼》犹律令,而《春秋》则一成而不可易者也。”《明史·刑法志三》:“镇抚司职理狱讼……北司专理詔狱,然大狱经讯,即送法司拟罪,未尝具狱词。” 清 钱谦益 《春秋论一》:“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董狐 之狱辞也…… 董狐 断 赵盾 之狱以两言,而 孔子 以一言。”
(1).犹供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文帝 既见 絳侯 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於是使使持节赦 絳侯 ,復爵邑。”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 周勃 ,社稷之骾也,而不能答钱穀,责狱辞。”《说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异 《因话录》:“ 岳武穆 狱案,今在 莆阳 陈鲁公 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2).决狱之辞。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二:“﹝ 叶石林 ﹞为《春秋》之説,谓三《传》犹狱词,三《礼》犹律令,而《春秋》则一成而不可易者也。”《明史·刑法志三》:“镇抚司职理狱讼……北司专理詔狱,然大狱经讯,即送法司拟罪,未尝具狱词。” 清 钱谦益 《春秋论一》:“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董狐 之狱辞也…… 董狐 断 赵盾 之狱以两言,而 孔子 以一言。”
《漢語大詞典》:三讯(三訊)
多方查询。形容决狱之慎重。《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 王肃 注:“一曰讯羣臣,二曰讯羣吏,三曰讯万民也。”《魏书·刑罚志》:“小大必以情,哀矜而勿喜,务於三讯五听,不以木石定狱。”参见“ 三刺 ”。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漢語大詞典》:引虑(引慮)
传讯囚犯,录其罪状及决狱情况。虑,通“ 録 ”。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一旦引虑之际,公疑其未尽,微以意揣之,髠人乃具实以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庚午,初令天下长吏每旬亲引虑繫囚。” 胡三省 注:“引虑繫囚,即《汉书》所谓録囚徒也。自 唐 以来,率曰虑囚,考之先儒,虑亦读为録。”
《漢語大詞典》:狱文(獄文)
判决狱讼的文书。《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为人短小精悍,敏捷於事……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尤巧为狱文,善史书,所欲诛杀,奏成於手,中主簿亲近史不得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