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自留山  拼音:zì liú shān
大陆地区指留给农民自己经营,产品归个人所有的山地。
《国语辞典》:产地价格(产地价格)  拼音:chǎn dì jià gé
农民在产地市场出售产品所卖的价格,此价格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
《国语辞典》:末子堆  拼音:mò zi duī
北方农民利用冬天农閒时,将河边或坑道旁的泥土挖起堆在门口,称为「末子堆」。等春天或秋天时和著粪散到地里。如:「在冬天没事时,我总是和其他小朋友,跳上末子堆上玩耍。」
《国语辞典》:屯田制  拼音:tún tián zhì
汉代以来,政府利用军队或农民垦种土地,徵取收成做为军饷的制度。分军屯、民屯、商屯。《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
《国语辞典》:神农奖(神农奖)  拼音:shén nóng jiǎng
我国政府为配合农业施政,培育核心农民,加速农业升级所设立的奖项。于民国七十二年创办,每年举行一次。特就从事农、林、渔、牧生产的专业农民、青年以及农家妇女,选拔出对农村建设、技术革新、家事改进等有卓越成就和具体贡献者,以期增进农民经营农业的信心,加速农业技术现代化,开创农村新面貌。
《漢語大詞典》:封建地租
封建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以各种形式交给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土地的农民耕种,并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收取地租,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國語辭典》:封建制度  拼音:fēng jiàn zhì dù
封建时代土地皆为天子所有,天子将它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家臣、农民、农奴。如此各阶层递相隶属的社会关系,称为「封建制度」。
《漢語大詞典》:工农联盟(工農聯盟)
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联合。在我国,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我们胜利的获得,是依靠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并且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耕田队(耕田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区域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所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 毛泽东 《我们的经济政策》:“很多的地方组织了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以调剂农村中的劳动力。”
《國語辭典》:耕者有其田  拼音:gēng zhě yǒu qí tián
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要点是减低田租,保障农民收入,切实扶植自耕农,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自民国四十二年起实施。
《漢語大詞典》: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國語辭典》:放青苗  拼音:fàng qīng miáo
旧时地主或商人在谷物未成熟时,利用农人急需现款的机会,以低价预购谷物,为一种变相的高利贷。也作「买空仓」。
《漢語大詞典》:份地
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领到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使用份地时必须在封建主土地上做无偿劳役或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担负各种赋税和徭役。
《漢語大詞典》:货币地租(貨幣地租)
封建地租形式之一。农民出售农产品以换取货币来缴纳地租。封建社会后期货币地租成为封建地租的主要形式。
《漢語大詞典》: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广州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先后创办了六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学员共七百九十六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先后任主任或所长。学习内容有中国农民问题、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