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乡亲(鄉親)  拼音:xiāng qīn
称同乡的人。《宋书。卷九三。隐逸传。翟法赐传》:「虽乡亲中表,莫得见也。」宋。阙名《异闻总录》卷四:「见一白衣男子坐道上草间,而面内向。呼之:『乡亲!』」
《漢語大詞典》:村社
(1).旧时农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会。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 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我覷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2).犹村落。 唐 罗隐 谗书·代韦徵君逊官疏:“拜无渥泽,惊动村社。”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二:“﹝ 山禺 ﹞有众二千餘人,刦掠村社、族帐。”《西游记》第二八回:“只见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
(3).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经济组织。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包括同一氏族的和其他氏族的一群家庭组成。土地公有;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中国大陆共产党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漢語大詞典》:更练(更練)
(1).因经历、实践而使练达。《晋书·石苞传》:“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属十人,听取王官更练事业。”
(2).旧时农村中的地方武装。亦指其负责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三星旗》:“这一支曾经飘扬在抗 英 斗争战场上的三星旗,后来成为更练出队沿用的旗式。”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等过了一个星期又无消息,乃又召集四十馀家的农民,并请了该城里的约正和地保、更练等到地主的家里去。”
《國語辭典》:老乡(老鄉)  拼音:lǎo xiāng
1.同乡。如:「咱俩是老乡」。
2.习惯上随口称呼不相识的人。
分類:同乡农村
《漢語大詞典》:春桃
短篇小说。许地山作。1934年发表。农村姑娘刘春桃与李茂结婚,当天因兵祸逃难失散。春桃独自一人逃难至北平,途中与难民刘向高相识,两人相依为命,以捡破烂为生。李茂逃至东北,参加义勇军,在战斗中失去双腿,后流浪北平街头,偶遇春桃。春桃将李茂接回家中。向高为使春桃夫妻团圆,悄然出走,李茂为了成全春桃和向高,上吊自杀。最后李茂被救,向高也回来,三人和睦相处。
《國語辭典》:下放  拼音:xià fàng
大陆地区指把干部调到下级单位去工作,或把人送到偏远地带从事劳役。
《漢語大詞典》:冬学(冬學)
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 宋 陆游 《冬日郊居》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徐特立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说》:“边区 淳化县 的冬学教员,就把一村子拦羊娃娃组织上来,在拦羊时分组教学。” 王老九 《张玉婵》诗:“秋收冬藏民消闲,她在冬学把书念,两月识字整五百,攒下知识常使唤。”
《國語辭典》:大队(大隊)  拼音:dà duì
1.军队、警察的编制名称。如:「交通大队」。
2.许多人的组合。如:「大队人马」。
《漢語大詞典》:蚕盐(蠶鹽)
五代 至 南宋 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先是 河 南、北诸州官自卖海盐,岁收緡钱十七万;又散蚕盐敛民钱。” 胡三省 注:“蚕盐所以裛茧。 唐 天成 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 宋 陆游 《村兴》诗:“园丁上牛米,村婢博蚕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官盐阑入禁地贸易至十斤,煮鹻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漢語大詞典》:新村
指在城市、农村新建的居民点。《新民晚报》1989.3.6:“请在新村多设摊。”
《國語辭典》:乡长(鄉長)  拼音:xiāng zhǎng
1.尊称同乡年长的人。《墨子。尚同上》:「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2.乡的地方行政首长。
《国语辞典》:双扶(双扶)  拼音:shuāng fú
大陆地区指扶持农村中的优抚对象和贫困户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农闲(農閑)
(1).谓在农村闲居。 宋 韩琦 《过故关》诗:“时平民自适,白首乐农闲。”
(2).指冬季农事较少的时节。
《漢語大詞典》:上调(上調)
干部由基层单位调到上层机构,或知识青年由农村调进城市。与“下放”相对。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 梁志勇 笑望着大娘的脸色,见大娘不懂‘上调’这个字眼儿,又解释道:‘上调就是调到上边去了。’”《花城》1981年第1期:“几年来,我在知青之间为了上调而进行的竞争中,好不容易压倒了对手,争取到了大队的第一个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