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农业区(农业区)  拼音:nóng yè qū
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如:「这一带的农业区以栽植茶树为主。」
《国语辞典》:精米机(精米机)  拼音:jīng mǐ jī
一种农业机械。用来去除糙米的米糠层,使成为白米的机具。
《国语辞典》:粮食局(粮食局)  拼音:liáng shí jú
台湾省政府所属的农业粮食管理机构。掌理全省粮食储备、收购、调整,以及军、公、民粮的配拨等事务。民国八十八年七月一日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后,本机构经整并及改制为今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粮署。
《国语辞典》:酪农业(酪农业)  拼音:luò nóng yè
一种近百馀年来才兴起的农业。以科学的方法,在狭小或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牧草,用以饲养家畜,所以酪农业的主要产物是乳类、肉类等加工品。并作商业化的经营、产销。
《国语辞典》:拖曳机(拖曳机)  拼音:tuō yè jī
用来牵引拖车或农业用机械的车辆。分车轮型、半齿轮型、齿轮型等。
《国语辞典》:脱谷机(脱谷机)  拼音:tuō gǔ jī
一种农业机械。使谷粒或穗等脱离禾秆的机具。
《国语辞典》:撒播机(撒播机)  拼音:sǎ bò jī
一种农业机械。用来将种子均匀撒布于田中或育苗盘的农业机械。
《国语辞典》:神农奖(神农奖)  拼音:shén nóng jiǎng
我国政府为配合农业施政,培育核心农民,加速农业升级所设立的奖项。于民国七十二年创办,每年举行一次。特就从事农、林、渔、牧生产的专业农民、青年以及农家妇女,选拔出对农村建设、技术革新、家事改进等有卓越成就和具体贡献者,以期增进农民经营农业的信心,加速农业技术现代化,开创农村新面貌。
《国语辞典》:牵引机(牵引机)  拼音:qiān yǐn jī
泛指土木工程或农业所用的开路机、挖土机、翻土机、播种机、耕耘机等机械。
《漢語大詞典》:辅料
①对产品生产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许多轻工业生产需用的原料和~得靠农业供应。②指烹饪中的辅助原材料,如做菜用的葱、香菜、木耳等。
《漢語大詞典》:高级社(高級社)
全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1956年由初级社发展而成,规模较初级社大。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8年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些合作社,一般地是半社会主义的;但是其中也有少数发展成了社会主义的高级社。” 王达冕 《山南山北一家人》诗:“今年成立高级社,山南山北一家人。”
《漢語大詞典》:蹲苗
一种农业生产措施。农作物在幼苗拔节时,控制灌水和施肥,进行中耕和压土,使植株根部壮实,防止茎叶徒长。
《漢語大詞典》:风景摄影
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的摄影。一般可分自然风景、城市风景、工业风景、农业风景等。拍摄时要注意突出画面主体,表达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和环境气氛。
《國語辭典》:翻番  拼音:fān fān
成长一倍。如:「今年比去年好,如果我们国家经济每年都增长百分之六,那几年后就可以翻番了。」
《漢語大詞典》:互助组(互助組)
(1).指在生产、工作或学习上互相帮助的小集体。
(2).我国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的初级形式。由若干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劳力上互相支援,在生产上互相协作。参见“ 互助社 ”。
《漢語大詞典》:互助社
即互助组。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二:“那时,在 江西 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在 陕北 是变工队,在 华北 、 华东 和 东北 各地是互助组。”详“ 互助组 ”。
分類:互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