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内光
唐仪坤庙乐章:外睦九族,内光一庭。
《高级汉语词典》:内叛
内部叛乱
《骈字类编》:内著
蜀志吕凯传:凯恩威内著,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节 晋书王沈传诏曰。入历常伯纳言之位。出干监牧方岳之任。内著谋猷。外宣威略。
《骈字类编》:内营(内营)
宋史陈执中传:陜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宜修并边城池。
《韵府拾遗 队韵》:先内
宋书何承天传赞:盖由王业始基,经创多阙,先内后外,以至于此。
《骈字类编》:水内
诗:于乐辟廱。传:水旋丘如璧,曰辟廱。疏:水旋如璧者,璧体圆而内有孔,此水亦圆而内有地,犹如璧然。土之高者曰丘,此水内之地,未必高于水外,正谓水下而地高,故以丘言之。以水绕丘,所以节约观者,命在外而观也。鞫又芮鞫之即。笺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 元史河渠志: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之南,水内暗藏椿橛,破舟船,坏粮物。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