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心师
幽悰
踏实
肠腹
阴计
内荏
潜怀
中函
心红
向心
心疚
暗恨
中欲
心誓
刺心
《漢語大詞典》:心师(心師)
(1).佛教语。谓以己之真心为师。 唐 皎然 《酬李侍御萼题看心道场》诗:“我法从谁悟,心师是贯花。” 前蜀 贯休 《了仙谣》:“若师方术弃心师,浪似雪山何处讨。”
(2).谓心之师。《南史·张融传》:“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汝可师耳以心,不可使耳为心师。”
(3).谓内心所师承的。 明 李东阳 《大原宋生灏手刻先君字法手稿赠之以诗》:“当其腕指所至时,意匠心师两无跡。”
《漢語大詞典》:幽悰
隐藏在内心的感情。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客悟,请退。余扉自扃,篝鐙旅壁,戏书幽悰。”
《國語辭典》:踏实(踏實)  拼音:tà shí
切实认真。如:「做事要踏实,不可心存侥倖。」
《漢語大詞典》:肠腹(腸腹)
(1).泛指腹部。《淮南子·泰族训》:“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慾,养生之末也。” 宋 王令 《原蝗》诗:“鴟鵶啄衔各取饱,充实肠腹如撑支。”
(2).犹肺腑。谓人的内心。 明 何景明 《上李西涯书》:“恐终有以负明公,敢忘其狂,昧布肠腹,惟明公采览。”
《漢語大詞典》:阴计(陰計)
(1).阴谋诡计。战国策·东周策:“ 昭翦 与 东周 恶,或谓 昭翦 曰:‘为公画阴计。’”后汉书·杨终李法等传论:“ 孙懿 以高明见忌,而受欺於阴计。”旧唐书·裴度传:“ 度 与 李逢吉 素不协, 度 自 太原 入朝,而恶 度 者以 逢吉 善於阴计,足能搆 度 ,乃自 襄阳 召 逢吉 入朝,为兵部尚书。” 清 侯方域 《西施亡吴辩》:“当时以 勾践 之坚忍, 种 蠡 之阴计,卧薪嚐胆,日伺其后。”
(2).内心的意图。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是则 豫让 拔剑斩 襄子 之衣,不足识也; 伍子胥 鞭笞 平王 尸,不足载也。”
《國語辭典》:内荏(內荏)  拼音:nèi rěn
内心柔弱、怯懦。《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
《漢語大詞典》:潜怀(潛懷)
(1).谓内心的思念。 唐 姚鹄 《将归蜀留献恩地仆射》诗之二:“应怜死节无门效,永叹潜怀似转蓬。”
(2).暗藏;暗蓄。《三国演义》第四回:“ 董 贼潜怀废立图, 汉 家宗社委丘墟。”
《漢語大詞典》:中函
藏蓄于内心。 元 房皞 《戊子》诗:“俗学为名多外饰,圣人养德贵中函。”
分類:藏蓄内心
《國語辭典》:心红(心紅)  拼音:xīn hóng
1.纯红的朱砂。《元代画塑记》:「西碌三斤,心红五斤,回回青三斤。」
2.印泥。《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心红银:心红,印肉也。」
《漢語大詞典》:向心
犹归心。谓内心归服。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七月初十日》:“ 临淮 招募新兄弟,有一千三百六十七,都不甚向心,暂尚未汇。”
《漢語大詞典》:心疚
内心愧怍不安。《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南朝 梁 江淹 《遣大使巡诏》:“故以情深危薄,心疚夙夜矣。”
分類:内心不安
《漢語大詞典》:暗恨
隐藏在内心的怨恨。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琯霞传》:“此情此景,棖触心伤,幽愁暗恨,触绪纷来。”
《漢語大詞典》:中欲
内心的慾念。吕氏春秋·君守:“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
分類:内心欲念
《漢語大詞典》:心誓
内心默默发誓。南史·隐逸传上·顾欢:“ 永 败, 魏 人追急,阻 淮水 不得过。 度 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復杀生。’”
《國語辭典》:刺心  拼音:cì xīn
1.刺入心里。《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布传》:「至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言讫而绝。」
2.形容非常痛心。《红楼梦》第八一回:「不禁想起日间老婆子的一番混话,甚是刺心。」
分類:内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