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水
(1).小水流。吕氏春秋·有始:“小水万数。”魏书·李冲传:“且 伊 洛 境内,小水犹尚致难,况 长江 浩汗,越在南境。”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譬如水,一条小水流过一段路,不再往前流,太阳晒,沙土填,到后来,这条小水不见了,这是实在的消失。”
(2).小水灾。《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 南朝 梁 刘昭 注:“小寒,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先小旱,后小水。”《后汉书·律历志下》“二十四气” 南朝 梁 刘昭 注:“小暑,晷长二尺四寸四分。当至不至,前小水,后小旱。”
(3).指较大的内陆湖。因小于大海,故称。初学记卷六引山海经:“按 西海 ,大海之东,小水名海者,则有 蒲昌海 、 蒲类海 、 青海 。”
(4).指小水池。 唐 白居易 《重戏答〈园林〉》诗:“小水低亭自可亲,大池高馆不关身。”
(5).平时每日一次的潮汛。 明 叶子奇 草木子·管窥:“ 江 浙 之潮,自有定候; 钦 廉 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谓之小水。”
(6).中医学用以称小便。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寒热真假篇:“或大便不实,或先鞭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医宗金鉴·内痈部·脾痈》:“腹胀嗌乾小水短。”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白荳蔻油……能暖脾胃,去食水,下小水。”
《漢語大詞典》:静虑(静慮)
(1).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漢語大詞典》:精好
精良美好。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齐 性奢綺,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 宋 苏洵 《衡论·重远》:“土之所产,又极富伙,明珠大贝,紈锦布帛,皆极精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 南诏 修治山田很精好。”
《漢語大詞典》:逋亡
(1).逃亡。史记·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谢公 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颁布十九信条特赦党人》:“虽已逋亡海外,放言高论,不无微瑕。”
(2).指逃亡的人。《陈书·周迪传》:“外诱逋亡,招集不逞,中调京輦,规冀非常。”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逋亡几千,咸復于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 广阳王 司马睦 在所封 中山国 内招诱逋亡,私占七百馀户依附农民。”
《漢語大詞典》:疑间(疑間)
猜忌离间。新唐书·裴度传:“制詔有异辞,欲激贼怒 弘 ( 韩弘 )者,意 弘 怏怏则 度 无与共功。 度 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 宋 苏辙 《唐高祖论》:“至立太子, 高祖 以长立 建成 , 建成 当之不辞,於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宋史·彭龟年传:“臺諫但能仗父子之义,责望人主;至於疑间之根,盘固不去,曾无一语及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人主喜怒不测,羣僚疑间交攻。”
《漢語大詞典》:浮食
多谓不事耕作而食。《史记·平準书》:“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 宋 苏轼 《策别·安万民三》:“惟其百工伎艺,无事种艺,游手浮食之民,然后可以怀轻资而极其所往。”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比 陈平 之赐金,幸免不衰,更慙浮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一节:“ 鲜卑 平民不畜牧不耕作,三分之二是游手浮食人。”
《漢語大詞典》:战兵(戰兵)
(1).谓以武力决胜负。《文中子·问易》:“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2).从事战斗的士兵。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又城大而兵少,缓急不可守,今战兵千人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探得 英国 水师兵头 霍 姓,现带小火轮兵船五隻,战兵八百餘名,洋商数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文武官员和自由民都受到耕地,也都负担服兵役的义务。丁壮人当战兵,有马的人当马军。”
《漢語大詞典》:哀牢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选·班固〈东都赋〉》:“自 孝武 之所不征, 孝宣 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慄,奔走而来宾。遂绥 哀牢 ,开 永昌 。” 李善 注引东观汉记“以 益州 徼外, 哀牢 王率众慕化。地旷远,置 永昌郡 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永昌 是古哀牢族( 乌蛮 别种)居地。”
《國語辭典》:游牧  拼音:yóu mù
无一定住所,将牛、马、羊等一边移动,一边饲养的粗放式畜牧,称为「游牧」。有逐水草而居、山牧季移等二种形态。也作「游牧」。
《漢語大詞典》:游园(遊園)
在花园或公园里游览。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游园人过七万,风舞海棠艳浓。” 周立波 《砖窑和新屋》:“不要拆掉那排破砖窑,在那儿挂一块牌子,写上这句话:‘这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工人的宿舍’。叫工人们游园的时候,看了这砖窑,比比现在,想想从前。”《工人歌谣选·工人就是诗画家》:“人带诗画来游园,游园诗画永留下。”
犹花园。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六章:“各大学皆有游园,备设花木、亭池、舟楫。”
《漢語大詞典》:逞威
犹言耍威风。 清 柯超 《辛壬琐记》:“ 沈 范 率众数百人,先行入城,焚屋逞威。”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用了‘掠袖擦掌’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吓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学生们么?”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七编第六章第二节:“可是一遇到妖精逞威, 唐僧 被擒,自己对付不了时,他( 猪八戒 )又只得请求 悟空 回来。”
《漢語大詞典》:对治(對治)
(1).相匹敌。《汉书·韩安国传》“公等足与治乎” 唐 颜师古 注:“治谓当敌也,今人犹云对治。”
(2).原为佛教语。谓断烦恼。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对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动而未形者也。意正则神明。神明则无不照、无不能而成佛矣。”
(3).引申为对付。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牀?”
(4).指对应,对照。 明 袁宗道 《论隐者异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
《国语辞典》:小宛  拼音:xiǎo wǎn
1.《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小宛,大夫刺宣王也。」或亦指为伤时之诗。首章二句为:「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2.国名。为汉时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且末县境的戈壁沙漠中。
《漢語大詞典》:杂议(雜議)
集议;共同评议。汉书·晁错传:“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新唐书·礼乐志四:“其后羣臣言封禪者多,乃命祕书少监 颜师古 、諫议大夫 朱子奢 等集当时名儒博士杂议,不能决。”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吴郡志〉后:“於是会校官 汪泰亨 ,与文学士杂议,用 褚少孙 例,增所闕遗,订具誒伪。” 张晋藩 等《中国法制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对于重大疑案,皇帝令翰林学士、负责知制诰的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御史、谏官等大臣共同评议,称为‘杂议’,然后决断。”
《漢語大詞典》:情虑(情慮)
(1).忧虑之情。《晋书·羊曼传》:“太妃惟此一舅,发言摧咽,乃至吐血,情虑深重。”
(2).情思,感情。 晋 何劭 《杂诗》:“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 大理 人……给 宋 官文书,后边有附记説:‘古文有云,察音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识辞,知己之人,幸逢相謁,言音未同,情虑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