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公共产品
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國語辭典》:公共场所(公共場所)  拼音:gōng gòng cháng suǒ
供不特定多数人共同使用或集合的场所。如公园、戏院、学校、街道、医院等。如:「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高级汉语词典》:公共道德  拼音:gōng gòng dào dé
社会道德。关于整个国家或社会组织而非个人的一种道德;论述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道德关系及职责的伦理学分支
《國語辭典》:公共关系(公共關係)  拼音:gōng gòng guān xì
政府机关或企业组织等机构,为争取社会了解与支持,持续接触相关人士并进行计划性活动,所建立的互动关系。缩称为「公关」。
《漢語大詞典》:公共关系学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研究内容有:公共关系的性质、构成要素和职能目标,公关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效应,公共关系的应用与务实技术等。
《漢語大詞典》:公共关系意识
简称“公关意识”。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
《漢語大詞典》:公共积累(公共積累)
一般指集体所有制生产单位从收益中逐年积累起来的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李琳 马明 《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社员的各种物资投资和劳动,都经过民主讨论,付给适当的报酬。这样就保证了逐年的生产投资,并且逐年增加了公共积累。”
《漢語大詞典》:公共建筑(公共建築)
进行社会活动的非生产性建筑物,如办公楼、图书馆、学校、医院、剧院、体育馆、展览馆、车站等建筑物。
《漢語大詞典》:公共交通
运输线;公共运输系统。例如:附近有…学校和商业区,公共交通方便;百分之八十五的顾客都是乘公共交通车辆到达那里的,开汽车去的只有百分之九。
统指公共交通工具
《漢語大詞典》:公共课
指任何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如中国高等院校规定的公共课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体育课、劳动课等。
《國語辭典》:公共汽车(公共汽車)  拼音:gōng gòng qì chē
一种大众运输工具。车内设有坐位和立位,在固定的路线区域中设站行驶,是有价载运乘客的交通工具。缩称为「公车」。
《漢語大詞典》:公共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国库券、公债等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例如,需要收缩银根时,可以通过出售政府债券,增加银行储备;反之,通过购进政府债券,减少银行储备,以放松银根。是中央银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国语辞典》:公共卫生(公共卫生)  拼音:gōng gòng wèi shēng
公共卫生是透过组织社区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门管理学。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及疫苗接种等。
《漢語大詞典》:公共休假日
亦省称“ 公休日 ”。 指星期日、节日、纪念日等公民共同的休假日。《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0期:“在国营、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连续工作满一年的正式工人、职员,同父亲、母亲、配偶都不住在一起,而又不能利用公共休假日回家团聚的,可以享受本规定待遇。”
《漢語大詞典》:公共秩序
大家应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社会上流氓、阿飞、盗窃、凶杀、强奸犯、贪污犯、破坏公共秩序、严重违法乱纪等严重罪犯以及公众公认为坏人的人,必须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