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1,分33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纳衣( 史宋 )
释昙影
释慧义( 梁 )
僧业首( 张 )
释道琼( 江 )
释慧果( 潘 )
释僧饶
释慧询( 赵 )
释宝云
释慧恂( 赵 )
释道朗
释僧翼
释昙翼( 昙翼 姚 )
释光静( 胡道婢 )
释普照( 董悲 )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史。名宋。不如何许人也。多服纳衣。或时麻衣。而寒暑不易。故世以服为之号。故曰纳衣。或曰麻衣。身首疮痒。不甚洗浴。晋义熙中。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讴唱引葃。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昼游夜伏。莫知其栖息之处。运力终日。食不加口。靡有知其之所将饵。八方殊声。莫不必能。时高檀祗为江都令。闻而怪之。使史摄来应对。机[梿-车+康]稽古。博达辨说。玄儒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童。带索披玄丧。浮游一世间。汎苦不系舟。檀遗布二十。返而遣之。出城便以乞路人。海行里外萧然都尽。不以姓名乡居语人。时世莫有知者。后人海行。于孤洲上。遇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云其在白椂。披著纳衣道人是也。仍量书船中。同侣欲取看之。而书著船不肯脱。及至白土。歘然风起。飞书就宗。宗接而将去。人益异之。竞来敬事。拂衣南游。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常过鱼梁。鱼人将获。行有屠脍。纳衣意甚悯然。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其潜样物类皆如此。为人清达。不悦荣华。性用深点。雅怀利益。善谈玄儒。洞真实相。会稽谢劭魏迈之等。皆笃论渊博。并从其师受。后同止沙门。夜闻有与宗共语者。颇说蓬来山事。晓便不见。莫知所适。寻阳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昙影,姚秦时居阳翟九崖岩。(见《魏书·殷绍传》)后住逍遥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静退好学。貌重迟而机变迅激。讲法华经。光赞般若。声驰关中。姚兴敬之。罗什曰。影僧之标式也。入逍遥园。助什传译。初出成实论。其中问答语影结为五番。呈什。什大善之曰。深得吾意。因著法华经义疏。又注中论。以义熙中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昙影。或云北人。不知何许郡县。性虚靖不甚交游。而安贫志学举止详审。过似淹迟而神气骏捷。志与形反。能讲正法华经及光赞波若。每法轮一转辄道俗千数。后入关中。姚兴大加礼接。及什至长安影往从之。什谓兴曰。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兴敕住逍遥园助什译经。初出成实论。凡诤论问答皆次第往反。影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什后出妙法华经。影既旧所命宗。特加深思。乃著法华义疏四卷。并注中论。后山栖隐处守节尘外。修功立善愈老愈笃。以晋义熙中卒。春秋七十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义俗姓梁,北地人,范泰立祗洹寺,请为住持,至元嘉末,终于乌衣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不知何许人也。风骨秀整。通贯经论。晋义熙间。出京师。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临终谓弟子普严曰。嵩高神云。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璧镇三十二。金一饼。为信。时高祖方居宋王邸。闻之谓义曰。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十三年七月。义至嵩岳祷以乞。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此石下是也。义明日遍行山中。识所梦处。得璧与金。果如其数。以献。永初元年。车骑范泰。建祗洹寺。义为指授仪。则元嘉二十一年。没于乌衣寺。寿七十三。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义。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风格秀举志业强正。初游学于彭宋之间。备通经义。后出京师。乃说云。冀州有法称道人。临终语弟子普严云。嵩高灵神云。江东有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遂彻宋王。宋王谓义曰。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义遂行。以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寻觅未得。便至心烧香行道。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拄杖将义往璧处指示云。是此石下。义明便周行山中。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此瑞详之宋史。义后还京师。宋武加接尤重。迄乎践祚礼遇弥深。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以义德为物宗固请经始。义以泰清信之至。因为指授仪则。时人以义方身子泰比须达。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后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传译经典。或训授禅法。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泰有不平之色。尝肆言骂之。羡等深憾。闻者皆忧。泰在不测。泰亦虑及于祸。乃问义安身之术。义曰。忠顺不失以事其上。故上下能相亲也。何虑之足忧。因劝泰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以为幽冥之祐。泰从之。终享其福。及泰薨。第三子晏谓义。昔承厥父之险。说求园地。追以为憾。遂夺而不与。义秉泰遗疏。纷糺纭纭彰于视听。义乃移止乌衣。与慧睿同住。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春秋七十三矣。晏后少时而卒。晏弟晔。后染孔熙先谋逆。厥宗同溃。后祇洹寺又有释僧睿。善三论。为宋文所重。
僧业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62 【介绍】: 南朝宋女尼。彭城人,俗姓张。戒行清正,深解大乘。宋武帝深敬之。宋文帝元嘉三年王景深母施地为之立青园寺。后得潘贵妃敬重,又为立佛殿及僧房,徒众二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二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𨶳朝市。元徽六年卒。
释道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道琼。本姓江。丹阳人也。年十馀博涉经史。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躯。帐座完具。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南建兴寺金像二躯。杂事幡盖。于建福寺造卧像并堂。又制普贤行像。供养之具靡不精丽。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间相光明照寺内。皆如金色。道俗相传咸来修敬。瞻睹神辉莫不欢悦。复以元皇后遗物。开拓寺南更造禅房。云。
释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宋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昙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为纲纪。䞋遗之物悉以入僧。众业兴隆大小悦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果问曰。此土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爱道。诚有高例。未测厥后。得无异耶。答无异。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答曰。有尼众处不二岁学。故言得罪耳。又问。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边地五人亦得授之。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又问。几许里为边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爱顶脑。春秋七十馀。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铠。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释僧饶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僧饶。建康人。出家止白马寺。善尺牍及杂技。而偏以音声著称。擅名于宋武文之世。响调优游和雅哀亮与道综齐肩。综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寺有般若台。饶常绕台梵转以拟供养。行路闻者莫不息驾踟蹰。弹指称佛。宋大明二年卒。年八十六。时同寺复有超明明慧。少俱为梵呗长斋。时转读亦有名当世。
释慧询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慧询。姓赵。赵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经游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祇。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宋永初中还止广陵大开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寺僧慧观亦精于十诵。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于是移止长乐寺。大明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少往来凉州。有学行。静退不交世务。忘身求法。以晋隆安元年。适西域。与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至罗刹之野。闻天鼓声。释迦遗迹。多所瞻礼。善梵语。学旁行书。后还长安。从跋陀禅师游。跋陀如匡山。云亦随。所至混迹。久之来归。安止道场寺。译无量寿诸经。又住六合寺。译佛本行赞经。元嘉二十六年终。寿七十四。
名僧传抄
河北人也。志局简正。师友称之。太元十四年。入庐山。时年十八矣。值造波若台。通债少僧贞石筑土。云投一石。石相击。误中一犊子死。惭恨惆怅。弥历年所。隆安元年。乃辞入西域。誓欲眼都神迹。躬行忏悔。遂游于阗。及天竺诸国。与智严法显发轸。是同游造各异。于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整高八丈。云于像下。箅诚启忏。五十日。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观者盈路。彼诸宿德沙门。并云灵辉数见(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宝云。未详氏族。传云。凉州人。少出家精勤有学行。志韵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踰雪岭。勤苦艰危不以为难。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释迦影迹多所瞻礼。云在外域遍学梵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后还长安。随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徒众悉同其咎。云亦奔散。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众僧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云译出新无量寿。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华戎兼通音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初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于符姚二代显出众经。江左译梵莫踰于云。故于晋宋之际。弘通法藏。沙门慧观等。咸友而善之。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遂适六合山寺。译出佛本行赞经。山多荒民俗好草窃。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更。礼事供养十室而八。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云还都总理寺任。云不得已而还。居道场岁许。复更还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游履外国。别有记传。
释慧恂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赵氏。赵郡人。少而精苦。游关中从罗什。究十诵僧祇。乃义疏之。永初中。讲授于广陵。元嘉中。至京师止道场寺。后移长乐寺。大弘律学。大明二年殁。寿八十。
释道朗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朗,北凉玄始中沙门。
释僧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翼。本吴兴馀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之操。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蔬素苦节见重门人。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陈载。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翼蔬食涧饮三十馀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遗德。会稽孔逭制文。翼同游昙学沙门。后移卜秦望之北。号曰乐林精舍。有韶相灌茜。并东岳望僧咸共憩焉。时有释道敬者。本琅琊胄族。晋右将军王羲之曾孙。避世出家。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立悬溜精舍。敬后为供养众僧。乃舍具足。专精十戒云。
释昙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馀杭人。有卓行。初为沙门。依庐山慧远。又诣关中。依鸠摩罗什。后东归。结庵秦望西北峰。涧饮诵法华。感普贤现女子身。以筠笼盛白豕持二蒜。至前曰。妾以事入山。将归而夕。豺狼当道。柰何。愿托一宿。翼坚却之。女哀求尤苦。遂宿之檐外。夜半号呼谓腹疼。请翼按摩。翼不可。请不已。乃以布裹杖头。遥为摩之。逮旦忽祥云四合。其豕为象。蒜为莲华。凌空谓翼曰。我观汝心。如水中月。清净无染。不久当归我众矣。是时会稽大守孟顗。方晨坐堂上视事。忽见光射庭际。隐然金石丝竹之声。访而知之。遂以翼道行闻于朝。敕以法华精舍。为法华寺。初翼以雉听沙门法志诵法华。阅七年而命终。志瘗之。夜梦童子拜曰。今因经力。获生山前王氏家。一日王氏设斋。召志。志方踵门。儿曰。我和尚来也。志使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毳三茎。遂依志出家。名昙翼云。宋元嘉二十七年卒。祷七十。翼同游昙学者。有庵号乐林精舍。与翼庵不远。又有道敬者。王右军之后也。有道学。严于持律。操行尤清厉。
名僧传抄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善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俊。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翼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刺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谷。即择取先啖。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祐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汎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蛇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辄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饫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因以所馀更造灵仪。举香七尺。翼德被䧅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于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骚。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效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飘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觅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义照中卒(云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静少而励行长而习禅思。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饵松。具足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羸惫。祈诚慊到。每辄感劳。动经晦朔。沙门释法成谓曰。服食非佛盛事。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行者常百许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情理恬明神气怡悦。至十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如是不断。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过焉。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