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停 → 停亭”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停战(停戰)  拼音:tíng zhàn
停止战争。如:「两国协议停战。」《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壬子,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停战。」
《国语辞典》:停战协定(停战协定)  拼音:tíng zhàn xié dìng
交战双方为停止敌对行为而签订的协议。其中规定撤兵距离、交换俘虏等条件,作为正式和约的基案。
《國語辭典》:罢兵(罷兵)  拼音:bà bīng
停止战争。《庄子。盗蹠》:「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三国演义》第七回:「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
分類:停战
《國語辭典》:罢战(罷戰)  拼音:bà zhàn
停战。《三国演义》第八回:「孙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
《漢語大詞典》:缩甲(縮甲)
收兵;停战。战国策·楚策二:“夫隘 楚太子 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分類:停战
《國語辭典》:和议(和議)  拼音:hé yì
与对方达成协议,停止争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和议既成,直到绍兴十二年自虏中回銮。」
《漢語大詞典》:偃兵
休兵,停战。庄子·徐无鬼:“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西方有兽,斑文而象虎,名曰騶虞,其性好仁,故出则天下偃兵。”
分類:停战
《國語辭典》:白旗  拼音:bái qí
战败投降或诈降时所举的旗子。《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次日,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
《漢語大詞典》:顿兵(頓兵)
(1).驻屯军队。后汉书·耿弇传:“若先攻 西安 ,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顿兵 岐 梁 下,却跨沙漠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惟 老官屯 有贼垒,为前岁 额尔登额 顿兵处。” 毛泽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五个月的战争,使 德 军既没有打进 高加索 油田,也没有打下 斯大林格勒 ,迫使 希特勒 顿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
(2).停战,按兵不动。 三国 蜀 诸葛亮 《绝盟好议》:“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周书·贺拔胜传:“大王帝室藩维,与国休戚,受任征讨,理宜唯敌是求,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明 刘基 《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女辈虽非与盗通,然顿兵玩寇,以致蔓延,不为无罪。”
(3).损坏兵器。谓打仗而有损失。顿,通“ 钝 ”。《左传·昭公十五年》:“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 杨伯峻 注:“ 襄 四年《传》:‘甲兵不顿。’ 孔 疏:‘顿谓挫伤折坏。’此同。兵指兵器。” 汉 王充 论衡·福虚:“使 宋 楚 之君合战顿兵,流血僵尸,战夫禽获。”孙子·谋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宋 张预 注:“以完全立胜於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兵强之利。”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制胜》:“太守 张文锦 ,与守备 杨鋭 等合谋,令军士鼓譟,登城大駡,激怒逆 濠 ,使顿兵挫鋭于坚城之下。”
《漢語大詞典》:息甲
谓解除盔甲。停战。宋书·武帝纪中:“﹝ 义熙 ﹞十四年正月壬戌,公至 彭城 ,解严息甲。”
《漢語大詞典》:韬弦(韜弦)
藏起弓箭。指息兵停战。 晋 张协 《七命》:“论最犒勤,息马韜弦。”
《漢語大詞典》:挂箭
亦作“掛箭”。 把箭挂起来不用。谓息兵停战。 清 秋瑾 《失题》诗:“白狼须掛箭,青史不铭勋。”
分類:息兵停战
《国语辞典》:偃兵息甲  拼音:yǎn bīng xí jiǎ
停战收兵。如:「好不容易才偃兵息甲,若又蓄意挑衅;一旦重燃战火,必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北魏。高允〈征士颂〉:「于是偃兵息甲,脩立文学。」
分类:停战征士
《國語辭典》:免战牌(免戰牌)  拼音:miǎn zhàn pái
向敌人宣示暂时停战用的牌子,常见于旧小说中。如:「他挂出免战牌,不管对方如何叫骂,就是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