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债(詩債)
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 唐 白居易 《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 沉 前后惠诗十餘首,春来多醉,竟未詶答,今故云尔。”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因此上难下笔,险做了赖诗债。” 梁启超 《楚卿至自上海小集旋别赋赠》:“且乘健会酬诗债,颇惜多情误佛缘。”
《漢語大詞典》:酒债(酒債)
因赊饮所负的债。 汉 孔融 《失题》诗:“归家酒债多,门客粲几行。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觴。”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清 赵翼 《郡城菊事甚盛》诗:“间日必一集,一集必竟日;那顾酒债增,但恐花事毕。”
《國語辭典》:私债(私債)  拼音:sī zhài
个人所负的债。唐。皮日休《正乐府。橡媪叹》:「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四一:「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分類:私人
《漢語大詞典》:债负(債負)
(1).指借债或放债。 唐 韩愈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债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盖是将校不法,乞取敛掠,坐放债负,身既不正,难以戢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债负》:“债负必以券约为凭。”
(2).指所欠的债。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不过是欠债,并非犯法。如今只消到城里问明底细,替他把这几两债负弄清了就是。”
分類:借债放债
《國語辭典》:避债(避債)  拼音:bì zhài
躲避债务。如:「他为了避债而到处藏匿。」也作「逃债」。
分類:避债
《國語辭典》:宿债(宿債)  拼音:sù zhài
1.积欠未还的债务。《晋书。卷八。穆帝纪》:「八月丁未,立皇后何氏,大赦,赐孝悌鳏寡米,人五斛,逋租宿债皆勿收,大酺三日。」
2.佛教上指前世所负的业债。宋。黄公度〈谢傅参议惠笋用山谷韵〉:「前身渭川侯,千亩偿宿债。」《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只因我前生欠宿债,今世转来还。」
分類:佛教前世
《漢語大詞典》:债帅(債帥)
唐 大历 以后,政治腐败,凡命一帅,必广输重赂。禁军将校欲为帅者,若家财不足,则向富户借贷;升官之后,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偿还。因被称为债帅。及 韦处厚 、 裴度 为相,此风稍敛。旧唐书·高瑀传:“及 瑀 之拜,以内外公议,搢绅相庆曰:‘ 韦公 作相,债帅鲜矣!’”后遂用以称借行重贿而取将帅之高位者。明史·邹维璉传:“ 维璉 素清严,请寄皆絶。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完忠》:“笑前朝置相如碁,债帅连营,名将舆尸。”
《漢語大詞典》:债台(債臺)
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周赧王 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臺”喻指负债。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文悌佳话》:“如我两袖清风,一拳朝露,将何囊金以填债臺?”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破产的‘士的阶级’大半生活筑在债台上,又得保持旧的‘体面’。”
分類:负债
《國語辭典》:偿债(償債)  拼音:cháng zhài
归还债款。如:「因为丈夫生意失败,于是她变卖了所有的首饰来帮他偿债。」
《漢語大詞典》:冤债(冤債)
谓造孽必有报应,犹如欠债。《花月痕》第一回:“三生冤债,虽授首於藁街,一段痴情,早销魂於蓬颗!”
《國語辭典》:债主(債主)  拼音:zhài zhǔ
借钱给他人并收取利息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红楼梦》第五○回:「如今来回老祖宗,债主已去,不用躲著了。」也称为「债家」。
《國語辭典》:负债(負債)  拼音:fù zhài
1.欠人钱财。《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有那些负债还不起的,他便替人赔偿。」
2.会计学上指企业的既有义务,该义务系由过去交易事项所产生,且预期未来清偿时将产出经济资源之流出。负债可分为短期的(流动)或长期的(非流动)负债。
《漢語大詞典》:业债(業債)
犹孽债,业障。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之四:“事疑偿业债,形类窘囚拘。” 明 朱有炖 《香囊怨》第三折:“想烟花业债心常恨,莫不是常逢着寡宿孤辰。”
《国语辞典》:索债(索债)  拼音:suǒ zhài
索讨欠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便著人到陈家来索债。陈秀才那时已弄得瓮尽杯乾,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
分类:索讨欠债
《國語辭典》:举债(舉債)  拼音:jǔ zhài
借钱。如:「举债度日」。《梁书。卷二一。列传。王志》:「京师有寡妇,无子,姑亡,举债以敛葬。」
分類:举债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