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负绁(負紲)
谓拘系。 章炳麟 《东夷诗》:“少壮更百忧,负紲来此畿。”按,此指作者1906年在 上海 出狱,被逐出租界,来到 日本 东京 。
《国语辞典》:款题(款题)  拼音:kuǎn tí
落款题识。就是在书画作品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别号、斋馆名称及完成作品的干支年月日,或书写诗词识跋的文字。
《漢語大詞典》:着者(著者)
书或文章的写作者。
《漢語大詞典》:后评(後評)
(1).指纪传末尾作者的评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约文以总録,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范文澜 注:“纪传后评者,谓《太史公自序》述每篇作意,如云作《五帝本纪》第一之类。”
(2).指文末或书后读者所写的评论。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文妖
亦作“ 文訞 ”。 封建时代对违反正统思想的文章或作者的蔑称。亦指以文章蛊惑人心的人。明史·文艺传一·王彝:“尝著论力詆 杨维楨 ,目为文妖。”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义〉序》:“富是时,文訞迭出,波荡后生,莫可救止。” 柳亚子 《六州》诗:“惮帅成封建,文妖乱是非。”
《漢語大詞典》:谢笔(謝筆)
考中进士者给应试时所用的笔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笔工匠上门索取。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用:“ 唐 世举子将入场,嗜利者争卖健豪圆锋笔,其价十倍,号‘定名笔’。笔工每卖一枝,则録姓名。俟某荣捷,则诣门求阿堵,俗呼‘谢笔’。”
《漢語大詞典》:郭泰船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 河 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后汉书作者 范晔 以父名 泰 ,避讳改作“郭太”。后因以“郭泰船”为伴同名流泛舟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绕朝策,思同 郭泰 船。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亦省作“ 郭舟 ”。 明 袁宏道 《舟中同黄绮石沈广乘汤陨陆赋》诗:“天上飞 王 舄,人间附 郭 舟。”
《國語辭典》:联手(聯手)  拼音:lián shǒu
共同合作。如:「我们应该联手克服这个难关。」
《漢語大詞典》:校员(校員)
校对工作者。 鲁迅 《书信集·致沈雁冰》:“初校送来,却颇干净,错误似不多,但我们是对原稿的,因此发见印刷局的校员,可怕之至,他于觉得错误处,大抵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所以有时简直有天渊之别。”
学校教职人员。 刘显志 《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虽然,教育国民云者,岂惟是定章程,设学校,选校员,募生徒,按期授课,责其成绩而已乎?”
《漢語大詞典》:馌稼(饁稼)
为耕作者送饭。 唐 卢照邻 《山林休日田家》诗:“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塲。”
《國語辭典》:专集(專集)  拼音:zhuān jí
专门蒐录或探究讨论某一主题的作品。如:「童诗专集」、「民俗论文专集」。
《國語辭典》:报幕(報幕)  拼音:bào mù
艺文活动表演时,在每个节目开始前向观众报告节目名称、作者、内容、演出者等。
《國語辭典》:笔名(筆名)  拼音:bǐ míng
作者发表文章时所用的化名。如明末清初张岱笔名陶庵老人。
《漢語大詞典》:俗曲
通俗的歌曲。原出于民间,也有文人仿作者。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三章二:“上文已说到 敦煌 所发现的民间俗曲及词调。此外尚有更重要的民间叙事歌曲及‘变文’。” 敦煌 变文初发现时,亦曾称为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