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6,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子墨
了也
作风
少作
兴寄
笔迹
气骨
妙迹
浑成
意度
嗜书
赏识
堂庑
近作
格调
《漢語大詞典》:子墨
汉 扬雄 作品中虚构的人名。后借指文章、文辞。文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 李周翰 注:“子者,男子之通称。借以为主客而讽焉。” 清 钮琇 觚賸·粟儿:“ 陇西 刺史典其州,心閒政裕,工於子墨。” 清 钮琇 觚賸·酒兵:“其挥毫染翰,淋漓子墨也。”
《漢語大詞典》:了也
宋 元 白话作品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一折:“这是我的不是了也。”《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中:“此事泄漏了也。”《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孙子 在那里了也?”
《國語辭典》:作风(作風)  拼音:zuò fēng
1.处理事务的行为、态度。如:「行事不拖泥带水,是他的一贯作风。」
2.作家创作所特具的风格。如:「他的散文作风平易近人,流畅通达,深受读者喜爱。」
《漢語大詞典》:少作
年轻时的作品。《文学报》1986.3.27:“在旧档案里发现了这刊物的残本,其中收载有 王先生 的少作,计旧体诗六首,文言小说一篇和这篇《秋夜赋》。”
分類:年轻作品
《漢語大詞典》:兴寄(興寄)
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僕尝暇时观 齐 梁 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絶,每以永叹。” 明 李东阳 《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平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议,日取而閲之,虽兴寄冲漠,而爱君体国之念,犹耿耿不能忘也。”
《國語辭典》:笔迹(筆跡)  拼音:bǐ jī
1.字迹。《三国演义》第三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
2.书画的真迹。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國語辭典》:气骨(氣骨)  拼音:qì gǔ
气概风骨。《南史。卷七二。文学传。丘灵鞠传》:「迟字希范,八岁便属文。灵鞠常谓『气骨似我』。」唐。吴融〈赠广利大师歌〉:「近来兼解作歌诗,言语明快有气骨。」也作「气格」。
《漢語大詞典》:妙迹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纸,过 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絶。” 宋 黄庭坚 《跋〈兰亭〉》:“及 萧 氏 宇文 焚荡之餘,千不存一。 永 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
(2).谓不平凡的事迹。 唐 李峤 《纸》诗:“妙迹 蔡侯 施,芳名 左伯 驰。”
《國語辭典》:浑成(渾成)  拼音:hún chéng
1.天然而成。《抱朴子。内篇。畅玄》:「恢恢荡荡,与浑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与造化均其符契。」《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最难得这样浑成,非是高手不能。」
2.一种古时的赌博。以六个或八个铜钱掷地,若都是正面或背面,称为「浑成」。《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怎的样攧钱?也有八个六个,攧出或字或背,一色的谓之浑成。」《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没心没想的抛下去,何止千扑,再扑不成一个浑成来。」也称为「浑纯」。
《國語辭典》:意度  拼音:yì dù
见识气度。汉。郭宪《洞冥记》卷二:「郭琼,东郡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
《國語辭典》:意度  拼音:yì duò
心中揣测。《韩非子。解老》:「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
《漢語大詞典》:嗜书(嗜書)
(1).爱好读书;喜爱书籍。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宣宗 嗜书,尝构一殿,每退朝,必独坐内观书,或至夜中烛灺委,禁中谓上为老儒生。” 宋 苏轼 《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 鄴侯 藏书手不触,嗟我嗜书终日读。”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 李馥 ﹞歷官 浙江 巡抚,性嗜书,所藏多善本。”
(2).喜爱书法和书法作品。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下:“乃作赞,手书之,留庙中,后为好事者取去。郡守梦神告之,追获而还之庙。然则 兴霸 亦嗜书也。”
《國語辭典》:赏识(賞識)  拼音:shǎng shì
认识别人的才能而加以欣赏重视。《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赏识非凡。」
《國語辭典》:堂庑(堂廡)  拼音:táng wǔ
传统建筑中,厅堂两侧连接较矮的侧房。《列子。杨朱》:「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循堂庑而下降,历帏户而升基。」
《國語辭典》:近作  拼音:jìn zuò
最近的作品。如:「拜读近作」。唐。白居易〈和微之诗。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来,命仆继和。」
《國語辭典》:格调(格調)  拼音:gé diào
1.诗文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金瓶梅》第一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吐玉喷珠;轻重疾徐依格调,铿金戛玉。」《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著笔性写了去。」
2.人的品格、风范。唐。蒋防《霍小玉传》:「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某具说十郎。」唐。秦韬玉 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3.风貌、景象。唐。张乔〈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逝格调高。」宋。陈亮〈点绛唇。一夜相思〉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