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词谱(詞譜)  拼音:cí pǔ
集录各种词调,说明其格律及变体,以供填词者参考的书。
《漢語大詞典》:唐体(唐體)
指 唐 诗的体式风格。 宋 岳珂 桯史·施宜生:“逆 亮 时有意南牧,校猎国中,一日而获熊三十六,廷试多士,遂以命题,盖用 唐 体。” 元 萨都剌 《寄马昂夫总管》诗:“人传絶句工 唐 体,自恐前身是 薛能 。” 清 林则徐 《题夏慈仲集》诗:“落手烟华绚古春,峻於 唐 体薄 陈 梁 。”
分類:体式风格
《國語辭典》:长调(長調)  拼音:cháng diào
字数较多的词调。清朝毛先舒以九十一字以上者为长调。清。万树《词律。发凡》:「自草堂有小令、中调、长调之目,后人因之,但亦约略云尔。」
《國語辭典》:换头(換頭)  拼音:huàn tóu
1.把头交换。见《聊斋志异。卷二。陆判》。
2.一种曲牌体式。凡双调词曲中,上下片首句、字数、平仄不相同的,称为「换头」。如清平乐、太常引等。
《國語辭典》:散曲  拼音:sǎn qǔ
对剧曲而言,凡无科白而只供清唱的,称为「散曲」。盛于元代,又分小令与散套二种。
《漢語大詞典》:涩体(澀體)
亦作“澁体”。 指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徐彦伯:“ 彦伯 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鷃阁’、‘龙门’为‘虬户’……进士效之,谓之 徐 澁体。” 王棻 《答王子裳书》:“ 昌黎 之学深於文而未深於诗,故诗极变化而文成涩体。”
《漢語大詞典》:词体(詞體)
文词的体式。 唐 贾岛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分類:文词体式
《漢語大詞典》:雅体(雅體)
(1).正统之体式。北史·文苑传序:“《与越公书》《建东都詔》《冬至受朝诗》《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於典制。”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2).敬称他人身体。 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京邑僚友》:“率更爱雅体,体弱思自强。”
《漢語大詞典》:集曲
南曲体式之一。集同一宫调或不同宫调内诸曲牌的各一节,联为新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凡例》:“词家标新领异,以各宫牌名汇而成曲,俗称犯调,其来旧矣。然於犯字之义实属何居?因更之曰集曲。” 任讷 《散曲概论·体段》:“集曲犹词中之犯与摊破;专属於南……《江东白苧集》中所载《九疑山》《巫山十二峯》等,视其名似仍为一单调,而实则有九调、十二调之句法参杂其中也。”
《漢語大詞典》:换体(换體)
曲牌的一种体式,和“换头”类似,但对前腔的头一句不换,而增减第二句以下的句子字数。参见“ 换头 ”。
《國語辭典》:换头(換頭)  拼音:huàn tóu
1.把头交换。见《聊斋志异。卷二。陆判》。
2.一种曲牌体式。凡双调词曲中,上下片首句、字数、平仄不相同的,称为「换头」。如清平乐、太常引等。
《漢語大詞典》:县针篆(縣針篆)
小篆的一种体式。相传为 汉 曹喜 所创。 五代 马鉴 《续事始·篆书》:“垂露篆, 汉章帝 时 曹喜 所制。县针篆,亦 曹喜 所制,用题五经篇目,有若针,因而名之。”
分類:小篆体式
《國語辭典》:歇后语(歇後語)  拼音:xiē hòu yǔ
一种汉语特有的隐语。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如同前提,作为引导;后半部则像说明,为表达的重点。其特色在于使语言表达过程中,产生隐晦、恍悟与暂停、豁然的效果。若运用得当,可使意念的说明诙谐灵动,妙趣横生。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国语辞典》:公文程式  拼音:gōng wén chéng shì
将公文的名称及体式,用条文统一规定,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及使用格式的标准。如:「担任文书职务的人必须熟悉公文程式。」
《国语辞典》:窗型冷气机(窗型冷气机)  拼音:chuāng xíng lěng qì jī
一种一体式空气调节机。体积小,通常安装于窗户上,为一般家庭所普遍使用。
《国语辞典》:公文程式条例(公文程式条例)  拼音:gōng wén chéng shì tiáo lì
将公文名称及体式立成统一规定的条文。由立法院修正通过,民国六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