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尸疰(屍疰)
同“ 尸疰 ”。 梁书·孝行传·韩怀明:“年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輒危殆。”
亦作“ 尸注 ”。 中医病名。痨瘵病。即肺结核。病程缓慢且相互传染。南史·徐嗣伯传:“常有嫗人患滞冷,积年不差。 嗣伯 为之诊曰:‘此尸注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灸中恶穴歌》:“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準行。”
《漢語大詞典》:流伤(流傷)
谓疫病传染流行。《后汉书·律历志中》:“癘疫之气,流伤於牛,农本不播。”
《國語辭典》:疥疮(疥瘡)  拼音:jiè chuāng
病名。由疥癣虫寄生引起的皮肤病,有传染性,初起多生在手腕、指缝之间,蔓延迅速。症状是局部起丘疹,皮肤觉得严重刺痒,夜间尤其严重,生殖器等柔软部位可出现较大之过敏性红丘疹,常因抓搔破皮而化脓。也称为「疥癞」、「疥厉」、「疥癣」。
《漢語大詞典》:疫源地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可能散播到的地区。其范围大小和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关。如飞沫传播的疾病只限于传染源周围飞沫所能达到的范围,而病媒昆虫传播的疾病应包括它们的活动所能到达的地区。同一疾病疫源地的大小可因传染源活动情况而不同,如带伤寒菌的饮食从业人员其疫源地就较大。
《國語辭典》:疫区(疫區)  拼音:yì qū
传染病流行的地区。如:「由疫区入境的人员、物品皆应实施检疫管制措施。」
《漢語大詞典》:疫痢
中医学病症名。指传染性强而症情严重的痢疾。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下痢脓血,日夜无度,腹痛,里急后重。
《漢語大詞典》:注病
传染疾病。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气相灌注也。”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凡注病者,或已积年,皆摄充将役。”
《漢語大詞典》:洿染
污染,传染。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鬱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
分類:污染传染
《漢語大詞典》:窝子病(窩子病)
方言。即伤寒病。因一人患病,常传染全家,故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 李毛驴 ﹞租种两年地,两个毛驴都贴了,光剩下个外号,小嘎又闹窝子病死去,娘们走道了。”原注:“窝子病,伤寒。”
《國語辭典》:一传十,十传百(一傳十,十傳百)  拼音:yī chuán shí,shí chuán bǎi
形容消息辗转相传,散布得很快。《孽海花》第一六回:「自从加克娶了姑娘,人人都道彩凤随鸦,不免纷纷议论,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鲁翠、波儿麻等一班党人耳中。」
《国语辞典》:象皮病  拼音:xiàng pí bìng
病名。一种蚊子传染的寄生虫疾病。因血丝虫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发炎造成淋巴管阻塞,引起组织异常增生而造成皮肤粗厚。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下肢。见「丝虫病」条。
《漢語大詞典》:虾蟆瘟(蝦蟆瘟)
瘟疫名。一种即痄腮。多发于小儿,有传染性。以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常伴有恶寒、发热。 清 袁枚 新齐谐·徐氏疫亡:“主僕出门未廿日, 杭州 虾蟆瘟大作, 徐 一家上下十二口,死者十人,惟第三子与 阿寿 以外出,故免。”
《国语辞典》:隔离病房(隔离病房)  拼音:gé lí bìng fáng
医院为诊治具有传染性的病症所特设的病房。将其与外界完全隔离,并进行特别护理,藉以避免疾病传染范围扩大。
《国语辞典》:公筷母匙  拼音:gōng kuài mǔ chí
用餐时,为了保持卫生,避免疾病传染,公众挟菜、取汤时另置的筷子与汤匙。如:「团体聚餐时,除了个人所用的碗筷外,最好准备公筷母匙。」
《国语辞典》:空气传染(空气传染)  拼音:kōng qì chuán rǎn
一种病菌经由空气途径,使人感染致病的传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