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59,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元会
取会
神会
傅会
适会
风云会
文会
会通
官会
聚会
大会
大会
感会
事会
交会
《國語辭典》:元会(元會)  拼音:yuán huì
帝王于阴历元旦的朝会。《宋书。卷一四。礼志一》:「晋武帝咸宁三年、四年,并以正旦合朔却元会,改魏故事也。」
《漢語大詞典》:取会(取會)
(1).迎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潘 陆 诸子《离合诗》《赋》……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王利器 集解:“取会,犹言迎合也。”
(2).古代公文用语。犹核实,勘对。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徽宗 ﹞亲笔为詔,谓:取会到本库,称自 建隆 以来,不曾有支遣。”《元典章·户部九·立司》:“如官员到部求仕,仰合干部分照勘解由完备,呈省下大司农司,取会相同,然后拟注。”
《國語辭典》:神会(神會)  拼音:shén huì
1.迎神赛会。《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王氏生下一个孩子,小名喜儿,方才六岁,跟邻舍家儿童出去看神会,夜晚不回。」
2.神明相会。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一。神圣降生日辰》:「十七日,太白长庚降。十八日,四海龙王神会之日。」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二七。天文考异一》:「周处《风土记》曰:『七夕洒埽于庭,施几筵、设酒果,祀河鼓、织女,言二星神会,乞富寿及子。』是误以河鼓即牵牛矣。」
3.在心神上领会、理解。清。章学诚《方志略例。卷二。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古人口耳之学,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
4.人名。(西元686~760)俗姓高,唐襄阳人(今湖北省)。六祖慧能弟子。慧能圆寂后,北上宣扬慧能顿悟禅法。曾在滑台同北宗禅师辩论,抨击北宗为旁门,致使北宗禅法没落,并使慧能成为禅宗的正流地位。弟子有无名、法如等。著有《显宗记》一卷。
《國語辭典》:傅会(傅會)  拼音:fù huì
1.结合比附古事与时事而发议论。《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牵强、附会。《梦溪笔谈。卷二一。异事》:「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漢語大詞典》:适会(適會)
(1).适应,融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随变适会,莫有定準。”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
(2).犹适逢。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 陵 之功。” 宋 范质 《诫儿侄八百字》诗:“适会龙飞庆,玉泽天下流。”
《漢語大詞典》:风云会(風雲會)
(1).风云聚合。形容事物繁多。《文选·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刘良 注:“蔼蔼盛貌,佳人繁多,若风云之会。”
(2).指君臣际会。亦泛指际遇。 汉 王粲 《杂诗》之四:“遭遇风云会,託身鸞凤间。” 唐 杜甫 《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清 李渔 《怜香伴·谄笑》:“河润莫教迟,枯鱼待水。倘若是雨露微沾,得赴风云会,那时节烧尾难忘此日雷。”
《國語辭典》:文会(文會)  拼音:wén huì
文士观摩切磋诗文的集会。《旧唐书。卷六二。杨恭仁传》:「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儒林外史》第三回:「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國語辭典》:会通(會通)  拼音:huì tōng
融会贯通。《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
《漢語大詞典》:官会(官會)
宋 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荆南猴鼠》:“彼实有罪,愿贷其死!吾适有官会三千道谢汝……即於袖閒取楮币付民,民以无望之获,喜而从之。”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故 江 北自行铁钱之后,金银官会,无不高贵。”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 淳熙 八年正月﹞太上亦命提举官于本宫支拨官会,照朝廷数目,发下 临安府 ,支散贫民一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况且金银体重,岂是一车载得尽的?不知 宋 时尽行官钞,又叫得‘纸币’,又叫得‘官会子’,一贯止是一张纸,就有十万贯,止是十万张纸,甚是轻便。”
分類:发行纸币
《國語辭典》:聚会(聚會)  拼音:jù huì
聚集会合。《三国演义》第二回:「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一时有道术的,如张果、叶法善、罗公远诸仙众异人皆来聚会。」
《國語辭典》:聚会(聚會)  拼音:jù hui
聚合的事。如:「我今天下午有一个聚会。」
《漢語大詞典》:大会(大會)
犹大计。管子·揆度:“ 齐桓公 问於 管子 曰:‘自 燧人 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马元材 云:“会,会计也。周礼‘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大会犹大计也。” 汉 刘向 新序·刺奢:“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周 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歟?” 唐 白居易 《策林·议罢漕运可否》:“古之明王,所以能兴利除害者非他,盖弃小而取大耳。今若恤汎舟之役,忘移穀之用,是知小计而不知大会矣。”
分類:大会大计
《國語辭典》:大会(大會)  拼音:dà huì
1.大规模的聚合集会。《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二月辛巳,设坛场于济水上沙中,陈兵大会。」
2.盛大的集会。如:「为求广纳建言,于是他召集了各方人马,参与此次大会。」《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话说杜慎卿做了这个大会,饱廷玺看见他用了许多银子,心里惊了一惊。」
3.团体或政权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如:「国民大会曾是我国最高政权机关,负责审理与宪法有关之相关事宜」。
《漢語大詞典》:感会(感會)
感应会合。后汉书·梁统传论:“夫宰相运动枢极,感会天人,中於道则易以兴政,乖於务则难乎御物。”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英雄当日感会,餘事了寰区。” 明 高启 《顾荣庙》诗:“羣贤悉收奬,道謁真感会。”
分類:感应会合
《漢語大詞典》:事会(事會)
(1).机遇;时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表 不能用”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宋 文天祥 《赣州》诗:“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
(2).指事情的变化。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 曹氏 父子方谋簒 汉 ,不知 司马懿 父子已在其侧,盖事会之无极如此。”
(3).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新唐书·马周传:“ 周 善敷奏,机辩明鋭,动中事会,裁处周密。”
《國語辭典》:交会(交會)  拼音:jiāo huì
1.聚集、会合。《宋书。卷九七。夷蛮传。扶南国传》:「四海流通,万国交会。」《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
2.交往、聚会。《礼记。檀弓上》「吾恶乎哭诸」句下汉。郑玄。注:「以其交会尚新。」汉。蔡琰〈悲愤诗〉:「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3.交替、更替。如:「四时交会」。
4.交配、性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人之不能生育,多因交会之际精力衰微。」也作「交感」。
5.奸诈、狡猾。《后汉书。卷七○。孔融传》:「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馀矣。」
6.宋代纸币交子和会子的合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议以中统钞易未交会,并发蔡州盐,贸易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