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陈正猷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正猷(1876年9月10日—1930年6月12日),字克轩(克宣),贵州遵义人,清朝官员。陈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二十三日。自幼随教私塾的父亲陈应文读书。陈正猷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游学毕业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检讨、封资政大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攻法政。毕业回国后任广西法政学堂校长。辛亥后回到原籍遵义参加编写遵义府志,先后担任过贵州省高级法院民庭庭长、省府秘书(周素园任省府秘书长时)、镇远县地方检查所所长、县长、安龙县县长等职。陈正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会试榜尾。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12日病故,享年54岁。
《國語辭典》:副榜  拼音:fù bǎng
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榜」。《明史。卷六九。选举志》:「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也称为「副贡」、「副车」。
《國語辭典》:大挑  拼音:dà tiāo
清制,挑选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一等任知县,二等任教职,称为「大挑」。
《漢語大詞典》:十八房
(1). 明 会试、 清 会试及乡试,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故称“十八房”。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閲五经,谓之十八房。”文献通考·选举:“ 顺天 乡试,仍照旧例,其外省乡试……大省十八房。”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十八房:“本朝会试及京闈乡试,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员,谓之十八房。按,分经本始于 宋理宗 绍定 二年,但不载房数。今之十八房,盖沿前 明 制也……各五房,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三
(2).借指闱墨、试录,因其由十八房编刻而成,故称。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十八房之刻,自 万歷 壬辰,《钩元録》始……而坊刻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塲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十八房一行,羣蚁趋附羶。诸书束高阁,所习唯《兔园》。”参见“ 试録 ”、“ 闈墨 ”。
《漢語大詞典》:京解之才
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老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漢語大詞典》:京报连登黄甲(京報連登黄甲)
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儒林外史第三回:“﹝报帖﹞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 范 讳 进 高中 广东 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漢語大詞典》:明通榜
清 雍正 、 乾隆 年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近来会榜后,蒙恩於荐卷中择文之佳者,发明通榜,以教职用……按 明 永乐 初年,令会试下第文字稍优者除教官,其下者入监读书,即明通榜之意。”
《漢語大詞典》:墨册
明 清 时主考从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中选择刊印的文章。供准备应考的人阅读钻研。 清 吴敏树 《业师两先生传》:“﹝ 秦维城 ﹞间亦窥场屋墨册,以备应试。”
《國語辭典》:连中三元(連中三元)  拼音:lián zhòng sān yuán
1.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分别为科举制度下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与殿试中考取第一名。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二三出:「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2.比喻接连获胜。如:「在益智问答比赛中,我连中三元,博得满堂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