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极崇(極崇)
(1).极高。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极崇。”
(2).谓极其优厚。 唐 李泌 枕中记:“﹝ 卢生 ﹞归朝策勋,恩礼极崇。”
分類:优厚
《漢語大詞典》:极厚(極厚)
极其优厚;极其丰厚。 唐 孟棨 本事诗·李白:“ 玄宗 恩礼极厚,而 白 才行不羈,放旷坦率,乞归故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急詔徵回,﹝ 王祝 ﹞归装极厚,水陆分载。”
分類:优厚丰厚
《漢語大詞典》:优养(優養)
(1).宽容养护。汉书·韦玄成传:“ 玄成 友人侍郎 章 亦上疏言:‘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 玄成 ,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惟陛下审览 虞帝 优养母弟,遵承旧典,终卒厚恩。”
(2).指厚待、优待。 唐 司空图 《段章传》:“某 段章 也,係虏而来,未能自脱,然顾怀优养之仁;今乃相遇,天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三章:“ 洪承畴 看了 张存仁 的这几句话,充分说明了 清 方必欲使投降的深心,就是要他为 明 朝文臣树立一个投降 清 朝后受到优养和重用的榜样。”
(3).谓享受优厚待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 长素 已槁项黄馘, 卓茂 之尊荣, 许靖 之优养,犹可无操左契而获之。”
(4).娇生惯养。 郭沫若 《革命春秋》九:“两个人的优养惯了的白嫩的脸和手都已经烘成桃红色了。”
《漢語大詞典》:优重(優重)
(1).优待敬重。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然皆见优重,不加威辟也。”北齐书·平秦王高归彦传:“ 孝昭 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 平原王 段韶 上。”
(2).优厚,优渥。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窦玉妻》:“ 玉 自幼亦尝闻此丈人,恨不知其官,慰问殷勤,情礼优重。”
(3).指服役的轻重劳逸。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勾集衙众,叅定优重之实,申转运司审察施行讫,保明申户部点检。”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如委有妨害事节及优重未均……并依五月二十八日勅命指挥勾集衙众叅定一面施行讫,修入衙规。”
《漢語大詞典》:隆遇
优厚的待遇。多指皇帝的宠幸。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若数所宠引,輒增隆遇。”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重蒙圣恩,婚赐 牛公 女,臣草茅疎贱,如何当此隆遇?”《花月痕》第四六回:“第念该大臣世受国恩,身膺隆遇,何以坐视时艰,悍然於天人之交迫,曾无所动於中也?”
《漢語大詞典》:隆异(隆異)
优厚异常。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歌:“寻达上听,翊日召入 宜春院 ,宠泽隆异,宫中号记曲娘子,寻为才人。”
分類:优厚异常
《漢語大詞典》:优锡(優錫)
优厚的赏赐。锡,赐给。隋书·魏澹传:“废太子 勇 深礼遇之,屡加优锡。”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自顷边寇内侵,戎车屡驾,天赞圣明,所在克殄;方难既平,皆蒙优锡。”
《漢語大詞典》:饶远(饒遠)
谓国都近郊之民受地比远地之民优厚。《周礼·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 汉 郑玄 注:“六遂之民,奇受一廛,虽上地犹有莱,皆所以饶远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三等授田之制:“接六遂之民,奇受廛,上地多莱五十畮,较之都鄙为饶。六遂近於都鄙,先王之制,皆近饶於远,犹之国税皆轻近而重远也。”
《国语辞典》:厚酬  拼音:hòu chóu
优厚的报酬。如:「董事长以厚酬徵聘优秀人才,加入经营团队。」
分类:优厚报酬
《漢語大詞典》:优赉(優賚)
(1).优厚的赏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其优賚厚宠,皆出自皇上体卹远人之意。”
(2).厚加赏赐。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福文襄王夫人:“ 纯皇帝 大悦,颇优賚之以归。”
《漢語大詞典》:奖渥
优厚的奖励。 宋 曾巩 《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虚冒鸿私,未伸薄效,敢图奬渥,荐及謭微。”
分類:优厚奖励
《國語辭典》:款待  拼音:kuǎn dài
殷勤接待。《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边书房摆了八席,款待众人。」也作「款接」。
《漢語大詞典》:上禄
(1).上卿的采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与 免餘 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
(2).优厚的爵禄。后汉书·蔡茂传:“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
(3).指宗庙。 汉 扬雄 《太玄·数》:“九人:一为下人,二为平人,三为进人,四为下禄,五为中禄,六为上禄,七为失志,八为疾瘀,九为极。” 范望 注:“六为阴位,而尊者莫过宗庙,故上禄为宗庙,天子所不敢先也。”
《国语辞典》:过福(过福)  拼音:guò fú
称人享受优厚而犹不知足。如:「这种日子,你还嫌苦,你别过福了。」
《漢語大詞典》:富禄
谓使富贵或使俸禄优厚。管子·版法:“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 尹知章 注:“人之有功,则富贵以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