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以镒称铢(以鎰稱銖)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孙子·形:“胜兵若以鎰称銖。”参见“ 以銖称鎰 ”。
《漢語大詞典》:以铢称镒(以銖稱鎰)
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鎰称銖,败兵若以銖称鎰。” 王晳 注:“言銖、鎰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张预 注:“二十两为鎰,二十四銖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國語辭典》:泰山压卵(泰山壓卵)  拼音:tài shān yā luǎn
比喻强弱悬殊,稳操胜算。《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况履顺讨逆,执正伐邪,是乌获携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今陛下天戈所指,泰山压卵,行将授首也。」
《国语辞典》:遥遥领先(遥遥领先)  拼音:yáo yáo lǐng xiān
绝对的领先优势。如:「跑在最前面的二号选手,一马当先,已遥遥领先其他选手。」
《國語辭典》:先下手为强(先下手為強)  拼音: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
比别人先掌握时机而占优势。《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自古道:先下手为强。今若不依我言,事到其间,悔之晚矣!」《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鸨子说:『不若先下手为强。』」
《国语辞典》:胜之不武(胜之不武)  拼音:shèng zhī bù wǔ
语出《左传。襄公十年》:「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在绝对优势的竞争条件中获得胜利,此胜利不公平,亦无可取之处。如:「他身上有伤,你就算赢了他,也是胜之不武。」
《国语辞典》:适者生存(适者生存)  拼音:shì zhě shēng cún
指物种具有竞争争取生存或优势的概念之总结。此概念是英国学者史宾赛(Herbert Spencer,西元1820~1903)引申达尔文(Charles Darwinian,西元1809~1882)演化论中的物竞天择机制学说,但现代生物学认为此一概念有简化与误导之虞,因为生存竞争是相当复杂的情况,非单一因素能简化决定。参见「演化论」条。
《国语辞典》:金权政治(金权政治)  拼音:jīn quán zhèng zhì
财团或利益团体利用金钱优势与民意代表或官员勾结,藉以影响政策导向,谋取更大利益的政治异态。是民主政治中常见的流弊。
《国语辞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拼音: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占有利的时机不如占地理优势,占地理优势又不如取得人心。《孤本元明杂剧。博望烧屯。头折》:「西川五十四州,五见四,也是个九数,是人和之地。便好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辞典》: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不败之地)  拼音: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处于不败的位置。比喻掌握优势。《孙子。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宋。辛弃疾〈论阻汇为险须藉两淮疏〉:「古之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
《国语辞典》:不败之地(不败之地)  拼音:bù bài zhī dì
不会被打倒的境地。比喻于竞赛中掌握绝对的优势。如:「董事长遭遇无数次的挫折与危机,如今总算于商场能立于不败之地。」
《国语辞典》:地利之便  拼音:dì lì zhī biàn
地理上的优势。如:「香港因著地利之便而成为东亚的空中交通枢纽。」
分类:地理优势
《国语辞典》:竞争力(竞争力)  拼音:jìng zhēng lì
相互竞争的能力。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所表现之优势力量。
《国语辞典》:压倒性(压倒性)  拼音:yā dǎo xìng
具绝对优势。如:「压倒性胜利」。
分类:绝对优势
《漢語大詞典》:核讹诈
指凭藉核武器的优势威胁恫吓(别国)
《漢語大詞典》:逼和
谓体育竞赛中迫使强劲的对手失去优势而赛成和局。《新华日报》1983.11.5:“ 江苏 足球队逼和 北京 部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