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6,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人民群众
三人为众
劳民动众
劳师动众
诳时惑众
惊群动众
惊师动众
截断众流
力排众议
佛类词典
一盲引众盲
二十八部众
二众
七众
七众溺水
八部众
《漢語大詞典》:人民群众(人民羣衆)
泛指民众。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大剧院当开放于人民群众,不收券费。”
《漢語大詞典》:三人为众(三人爲衆)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苏杭甬铁路与川滇铁路之比较》:“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漢語大詞典》:劳民动众(勞民動衆)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经年之輓粟飞芻,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能使 西夏 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扑灭,不至劳民动众。”
《國語辭典》:劳师动众(勞師動眾)  拼音:láo shī dòng zhòng
动员众多的人力。《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劳师动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心中暗想,为了这点点小么魔,便闹的劳师动众,未免过于荒唐了。」也作「兴师动众」。
《漢語大詞典》:诳时惑众(誑時惑衆)
谓欺骗、迷惑世人。后汉书·陈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时惑众,诬污鬼神乎?”
《漢語大詞典》:惊群动众(驚羣動衆)
见“ 惊师动众 ”。
《漢語大詞典》:惊师动众(驚師動衆)
亦作“惊群动眾”。 惊动众人。 明 袁宏道 《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羣动众。”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分類:惊动众人
《漢語大詞典》:惊师动众(驚師動衆)
亦作“惊群动眾”。 惊动众人。 明 袁宏道 《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羣动众。”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分類:惊动众人
《國語辭典》:截断众流(截斷眾流)  拼音:jié duàn zhòng liú
佛教禅宗云门宗的教学方法。用一语或一字,截断问者的思惟,使无可用心,令问者得以开悟。《五灯会元。卷一五。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作么生辨?」
分類:识见玄远
《國語辭典》:力排众议(力排眾議)  拼音:lì pái zhòng yì
为维持自己的意见,竭力排除各种不同的议论。《清史稿。卷三七九。列传。陶澍》:「屡请复盐政专职,皆不许,澍益感奋,力排众议,毅然持之,卒获成效。」
一盲引众盲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二十八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千手观音有孔雀王二十八部之大仙众,二十八部者,一方有四部,四方上下之六方有二十四部,四维各有一部,通为二十八也。千手经曰:「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金光明文句七曰:「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参见:千手观音)。【又】毗沙门第四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之鬼神众。金光明经三曰:「散脂鬼神大将及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中略)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当与此二十八部大鬼神往至彼所,隐蔽其形,随逐拥护是说法者。」最胜王经五曰:「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并与无量百千药,以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赡部众。」
二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道众,出家修道业,受具足戒,十戒者。二、俗众,在俗归于法,受五戒八戒者。玄义释签一曰:「道俗颙颙。」观经玄义分曰:「道俗时众等。」
【佛学常见辞汇】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七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比丘Bhiks!u,二、比丘尼Bhiks!un!i,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S/iks!ama%n!a%,沙弥尼之学六法者。四、沙弥S/ra%man!era,五、沙弥尼S/ra%man!erika%,男女之受小戒者。六、优婆塞Upa%saka,七、优婆夷Upa%sika%。男女之受五戒者。此中上五众出家。下二众在家。是诸经论通说之七众也。天台于戒疏之中依十诵律建立九众。第六为出家男。第七为出家女。是受斋戒之男女也。第八第九为优婆塞优婆夷。此中取式叉摩那已下名为下之七众。(参见:九众)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佛学次第统编】
戒非悬设,由受而彰。受持戒者,为戒之的。何等受者?所谓七众。七众者,受持佛戒,为佛弟子,有此七也。七众之中,又大分二:在家出家。在家二众,出家五众。五众之中,受具足戒者二众,小戒者二众,学六法者一众。
一、出家五众 具足戒二众,小戒二众,学六法一众。
一、具足戒男女二众 二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
一、比丘 又作苾刍,此云乞士。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僧也。乞士之义,比丘绝一切之生业,乞食于人,以资色身,是曰乞士。以若自作种种生业而生活,则为邪命。乞食于人,乃清净之正命也。又翻除馑、破恶、怖魔、杀贼、应供、无生等,义不具说。
二、比丘尼 又作苾刍尼,尼音系梵语,显女性之声者,此云乞士女。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女僧也。
二、小戒男女二众 二众者:一、沙弥,二、沙弥尼。
一、沙弥 译作行慈,又作息慈,为息恶行慈之义也。又作勤策男,为勤策励大僧之为也。又作求寂,求欲涅槃之圆寂也。是为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称。
二、沙弥尼 译作勤策女,或息慈女,女沙弥也。
三、学六法者一众
式叉摩那 此云学戒女,或译学法女、正学女。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由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是为式叉摩那。
二、在家男女二众 二众者:一、优婆塞,二、优婆夷,若在家男女受八戒者,则名近住,谓亲近三宝宿住之处也。
一、优婆塞 新译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或译近善男,又云清信士,又名近童。童,行童也,学佛典者之俗沙弥是也,为在家受五戒男子之称。
二、优婆夷 新译邬波斯迦,此云近事女,或译近善女,又云清信女,在家受五戒女子之称。近事谓近三宝奉事如来也。
┌比 丘(一)──────二百五十戒┐
┌具足戒┤                 ├具足戒┐
│   └比丘尼(二)──────五 百 戒┘   │
┌出家┤   ┌沙 弥(三)┐              │出
│  │小 戒┤      ├─────十   戒…………├家┐
七众┤  │   └沙弥尼(四)┘              │戒│
│  └六法…式叉摩那(五)──────六   法…………┘ ├戒
│  ┌优  婆  塞(六)──────五   戒…………┐在│
└在家┤          >────<         ├家┘
└优  婆  夷(七)──────八   戒…………┘戒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并翻译名义)
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也。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土。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亦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三馨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痛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日光义,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
〔二、比丘尼〕(亦名苾刍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又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三、沙弥〕,梵语沙弥,又云室利摩理洛迦,华言息慈。谓止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四、沙弥尼〕,梵语沙弥尼,又云室利摩理迦,华言勤策女。谓精勤策进佛法功行故也。
〔五、式叉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二学六法,三学行法,是名学法女。(根本者,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也。六法者,不染心相独、不盗人四钱、不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也。行法者,谓大尼之戒行也。)
〔六、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梵语旧云邬波索迦,华言近事男。谓其自行清净,亲近承事佛法也。
〔七、优婆夷〕,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梵语旧云邬波斯迦,华言近事女。谓其自行清净,亲近承事佛法也。
七众溺水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譬缘觉人。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譬菩萨。第七人既到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冤贼,受大悦乐。譬佛。见涅槃经三十二。【又】一、常没,入水则没,譬一阐提,常堕于恶道。二、暂出还没(人天)。三、出已则住(内凡)。四、出已遍观四方(声闻),四方者四谛也。五、遍观已行(缘觉),越声闻,而行于缘觉也。六、行已复往(菩萨)。七、水陆俱行(佛)。见涅槃经三十六。
八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说:一为舍利弗问经等之说,通常用之。一天众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二龙众Na%ga,为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三夜叉Yaks!a,新云药叉,飞行空中之鬼神也。四乾闼婆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五阿修罗Asura,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六迦楼罗Garud!a,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七紧那罗Kim%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八摩睺罗迦Maho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见名义集二。此八部总为以人眼不能见者,故谓之冥众八部,八部中天龙之神验殊胜,故曰天龙八部,又名龙神八部。
【佛学常见辞汇】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睺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