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失仪
无仪
仪则
仪羽
形仪
仪狄
司仪
展仪
仪法
皇仪
瞻仪
书仪
真仪
习仪
郁仪
《國語辭典》:失仪(失儀)  拼音:shī yí
礼貌或仪态上有所疏失。《南齐书。卷三六。谢超宗传》:「为人仗才使酒,多所陵忽,……以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西游记》第八五回:「主公,望赦臣等失仪之罪!」
《漢語大詞典》:无仪(無儀)
没有威仪。《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詒罹。” 毛 传:“妇人质无威仪也。”一说,没有专善。 郑玄 笺:“仪,善也。妇人无所专於家事,有非,非妇人也;有善,亦非妇人也,惟议酒食尔,无遗父母之忧。” 朱熹 集传:“仪,善……盖女子以顺为正,无非足矣,有善则亦非吉祥可愿之事也。”
分類:威仪
《漢語大詞典》:仪则(儀則)
法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分類:仪则法则
《漢語大詞典》:仪羽(儀羽)
(1).仪禽。凤凰的别称。 唐 无名氏 《审乐知政赋》:“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
(2).比喻美德善行可为人表率。语本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孔颖达 疏:“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臺阁,盖翩翩焉。”
《漢語大詞典》:形仪(形儀)
仪容;仪表。南齐书·王思远传:“ 思远 清脩,立身简洁。衣服牀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輒使人先密覘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翌日,我公礼閲之,乃与梦中一类其形仪,长短大小无少差。” 宋 苏轼 《颜书》诗:“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分類:仪容仪表
《國語辭典》:仪狄(儀狄)  拼音:yí dí
相传夏禹时善于制酒的人。《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
《國語辭典》:司仪(司儀)  拼音:sī yí
1.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
2.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漢語大詞典》:展仪(展儀)
谓申其礼仪。 唐 李商隐 《为安平公华州进贺皇躬痊复物状》:“将称庆於天朝,必展仪於土贡。”《旧唐书·音乐志四》:“展仪宗祖,重诚孝孙。”
分類:礼仪
《漢語大詞典》:仪法(儀法)
亦作“ 仪灋 ”。 礼仪法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灋,不犯之以邪。”史记·叔孙通列传:“ 高帝 乃悉去 秦 苛仪法,为简易。” 宋 苏舜卿 《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 清 恽敬 《书〈三国志〉后》:“然 蜀 用 汉 仪法,无志、表亦传;若 吴 魏 之制皆不传矣,此夺之至也。”
《漢語大詞典》:皇仪(皇儀)
皇帝的仪容。文选·班固〈东都赋〉:“陈百寮而赞羣后,究皇仪而展帝容。” 吕延济 注:“言尽帝皇之容仪。”
分類:仪容帝王
《漢語大詞典》:瞻仪(瞻儀)
瞻仰效法。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既从有北之投,亟下居东之召。有欲为王留者,孰明去就之忠;无以我公归兮,大慰瞻仪之望。”
分類:瞻仰效法
《國語辭典》:书仪(書儀)  拼音:shū yí
以买书为名送给老师的礼金。旧时送礼须写礼帖和封签,作为送礼的名目。后即以书仪作为馈赠财物的雅称。《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便吩咐门子,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差人送三两书仪,就致看花之意。」
《漢語大詞典》:真仪(真儀)
真容。 明 刘基 《书为善堂卷后》:“﹝ 武子宣 ﹞又奉母航海,至于 补陀 洛伽 之山,以求所谓大士真仪者,将以广为善之路也。”
分類:真容
《漢語大詞典》:习仪(習儀)
演习礼仪。左传·昭公五年:“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於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於礼,不亦远乎?”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凡将大朝会,当事者既受命,皆先日习仪。” 清 吴荣光 《吾学录·乡饮酒礼》:“前一日执事者於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诸生习仪。”
《漢語大詞典》:郁仪(鬱儀)
见“ 鬱华 ”。
《漢語大詞典》:郁华(鬱華)
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天《七圣记》:“ 鬱华 赤文,与日同居, 结隣 黄文,与月同居,皆日月之神名。”亦称“ 鬱仪 ”。黄庭内景经·高奔:“高奔日月吾上道, 鬱仪 、 结璘 善相保。” 梁丘子 注:“ 鬱仪 ,奔日之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三:“三宫发明景,朗照同 鬱仪 。” 宋 苏轼 《游罗浮山示儿子过》诗:“ 南楼 未必齐 日观 , 鬱仪 自欲朝 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