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掷米
玉车
洞室
诸真
松筱
化人宫
佺乔
霞馆
涓子
高溪
仙穴
仙闾
仙谱
方目
浮玉山
《漢語大詞典》:掷米(擲米)
传说仙女 麻姑 掷米于地,皆成珍珠。仙人 王方平 笑谓: 麻姑 少年,我老了,不喜欢再弄这种调皮的玩意。事见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 麻姑 狡獪真年少,掷米区区作鬼工。”
《漢語大詞典》:玉车(玉車)
(1).以玉为饰的帝王之车。文选·扬雄〈甘泉赋〉:“敦万骑於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李善 注:“玉车,以玉饰车也。” 宋 杨万里 《行路难》诗:“ 长门 陈阿娇 ,却要一生金屋贮娇嬈; 长信 班婕妤 ,却要一生紈扇从玉车。”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算玉车得解重围,也堪旌 纪信 功成。”
(2).指仙人乘坐之车。 唐 顾况 《朝上清歌》:“君著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玉女家些。”
《漢語大詞典》:洞室
仙人所居之处。亦指隐土居住之室。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吐吸烟霞,变炼丹液……下栖洞室,上宾羣帝。”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至深潭之澳溟,有洞室之穹崇。”
《漢語大詞典》:诸真(諸真)
诸仙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百神守护,诸真班列。”
分類:仙人
《漢語大詞典》:松筱(松篠)
(1).松与竹。 唐 张九龄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竂》:“松篠行皆傍,禽鱼动輒随。” 唐 王昌龄 《何九于客舍集》诗:“门前泊舟檝,行次入松篠。”
(2).仙人 赤松子 与隐士 荷篠丈人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和我年》之三:“夙怀慕 箕 潁 ,晚节期 松 篠 。”
《漢語大詞典》:化人宫
(1).仙人所居之处。语本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 谭作民 噩梦诗:“举足又入化人宫,屈指太一与泰鸿。”
(2).指寺庙。 明 高启 《孤园寺》诗:“欲问 南朝 常侍宅,已为西域化人宫。”《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厌见阎浮劫火红,荒山独守化人宫。”
《漢語大詞典》:佺乔(佺喬)
偓佺 与 王子乔 的合称。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蜕尽炎嚣,颯尔神超,煞强似濯魄冰壶,换骨 佺 乔 。”
分類:偓佺仙人
《漢語大詞典》:霞馆(霞館)
指仙人所住的房屋。宋史·乐志十五:“洞开霞馆法虚晨,八景降飇轮。含生普洽平鸿福,圣寿比仙椿。”
分類:仙人房屋
《漢語大詞典》:涓子
传说中的仙人名。 汉 刘向 列仙传·涓子:“ 涓子 者, 齐 人也,好饵术……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 荷泽 ,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 宕山 ,能致风雨。”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涓子 宅其阳,玉醴涌其前。” 唐 皎然 《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等》诗:“ 涓子 非我宗,然公有真诀。”
分類:仙人
《漢語大詞典》:高溪(高谿)
仙人名。《文选·宋玉〈高唐赋〉》:“有方之士, 羡门 高谿 , 上成 鬱林 , 公乐 聚穀。” 李善 注:“史记曰:‘ 始皇 使 燕 人 卢生 求 羡门 高誓 。谿,疑是‘誓’字。’”
《漢語大詞典》:仙穴
传说有仙人遗迹的山洞。 唐 孙逖 《寻龙湍》诗:“仙穴寻遗跡,轻舟爱水乡。” 宋 杨亿 《武夷山》诗:“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羣。”
《漢語大詞典》:仙闾(仙閭)
指 泰山 南麓的 石闾 。方士指为仙人聚居处, 汉武帝 曾为立祠,故称。初学记卷十三引汉书:“上修五年之礼,而加禪祠 石閭 者,在 泰山 下阯南方,方士言仙閭也。”参阅汉书·郊祀志下
《漢語大詞典》:仙谱(仙譜)
仙人的谱录,名册。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为君吟作听琴歌,为我留名係仙谱。”
《漢語大詞典》:方目
(1).相传仙人 偓佺 因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变方,能飞行逐走马。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偓佺》。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偓佺 以松实方目。”后多以“方目”形容眼睛呈方形,大而有神,为神仙或同类中翘楚者之特征。 汉 王粲 《游海赋》:“鱼则横尾曲头,方目偃额,大者若山陵,小者重钧石。” 宋 苏辙 《服茯苓赋》:“颜如处子,緑髮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 宋 苏舜钦 《先公之爱马以病寄他厩今死矣》诗:“方目照 代 夜,拳毛刷 渭 津。”
(2).方形之孔。三国志·吴志·张昭传:“﹝ 孙权 ﹞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閒不置盖,一人为御,自於中射之。”
(3).水鸟名。
《漢語大詞典》:浮玉山
亦省称“ 浮玉 ”。 1.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初入太湖》:“又云构 浮玉 ,宛与 崑 閬 匹。”原注:“ 太湖 乃仙家 浮玉 之北常。”
(2).指今 江苏省 镇江市 的 金山 、 焦山 。 宋 苏轼 《甘露寺弹筝》:“白浪翻空动 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镇江府金山》:“ 焦山 大江环遶,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 南朝 谓之 浮玉山 。” 清 王士禛 《海门歌》:“中流一岛号 浮玉 ,登高眺远何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