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仇杀(仇殺)  拼音:chóu shā
因仇恨而互相残杀。明。唐顺之〈运使张东洛墓碑铭〉:「诸苗有仇杀积十馀年不解者。公与刻日为盟,遂解去。自是贤声著蛮中。」
分類:仇恨残杀
《漢語大詞典》:雠嫌(讎嫌)
仇恨、嫌隙。 唐 崔致远 《奏论抽发士兵状》:“臣当管 庐州 与 和州 ,旧有讎嫌,至今疑忌,唯谋以怨报怨,未遂知和而和。”旧唐书·裴度传:“臣素知佞倖亦无讎嫌,祇是昨者臣请乘传诣闕,面陈戎事,姦臣之徒,最所畏惧。”
分類:仇恨嫌隙
《國語辭典》:雪恨  拼音:xuě hèn
洗刷心里的愤恨。《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受辱是我们六人在一起的……总有雪恨的日子!」
分類:洗雪仇恨
《漢語大詞典》:雠疾(讎疾)
亦作“讐疾”。 仇恨,憎恨。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瑀 子 籍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籍 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 何曾 等深所讎疾。” 宋 叶适 《进故事》:“杀戮相继,展转讐疾,靡所定止。”亦指与之有仇恨的人。 清 唐甄 潜书·两权:“有劳者必厚其赏,有功者必尊其爵,虽讎疾不吝。”
分類:仇恨憎恨
《漢語大詞典》:雠衅(讎釁)
怨仇,仇恨。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讎衅既深,互伺便隙。”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将乘讎衅,席卷南极。”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先是, 安南 入贡,多携私物,道 凭祥 、 龙州 ,乏人转运,輒兴讎衅。”
分類:怨仇仇恨
《国语辞典》:结仇(结仇)  拼音:jié chóu
结下仇恨。如:「与黑道分子结仇,下场往往很悲惨。」也作「结怨」。
分类:结仇仇恨
《漢語大詞典》:雠害(讎害)
因仇恨而伤害。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人有相讎害者,於树干中去皮尺许,令周匝,谓之‘繫裹肚’,虽大木亦枯死。”
分類:仇恨伤害
《漢語大詞典》:怨耻
仇恨与耻辱。隋书·孝义传·王颁:“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 禄父 即 商紂 之子也,属社稷倾覆,家国沦亡,父首梟悬,母躯分裂,永言怨耻,生人莫二。”
分類:仇恨耻辱
《漢語大詞典》:宿仇
原有的仇恨。例如:以雪吾之宿仇。
指长期存在的仇敌。例如:把昨天的盟友当宿仇。
《漢語大詞典》:速怨
招致仇恨。国语·楚语下:“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於民多矣。” 韦昭 注:“速,召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民,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宋书·何承天传》:“虏既不能校胜循理,攻城略地,而轻兵掩袭,急在驱残,是其所以速怨召祸,灭亡之日。”
分類:招致仇恨
《國語辭典》:恶感(惡感)  拼音:è gǎn
不好的感觉。如:「自从那一天吵架之后,我对他就心生恶感了。」
《國語辭典》:记仇(記仇)  拼音:jì chóu
将仇恨记在心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生身之母,怎敢记仇?」
分類:仇恨心里
《漢語大詞典》:民雠(民讐)
亦作“ 民仇 ”。
(1).谓人民怨恨、反对。逸周书·芮良夫解:“民归於德。德则民戴,否则民讐。”
(2).人民的仇恨。 王德锺 《十九岁述怀》诗之五:“国难方殷抛蠹简,民仇未报祝龙泉。”
《漢語大詞典》:宿雠(宿讎,宿讐)
亦作“宿仇”。
(1).蓄积已久的仇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於穷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计,以雪吾之宿讎,何行而功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今世业缘凑合,乃得一快其宿讐。彼之加於君者,即君之曾加於彼者也。” 曲波 《桥隆飙》十:“再加上我们牺牲的人,大部分是在突围时死在 仇国基 自卫军的阵地上,激起他对 仇国基 从小的宿仇。”
(2).指积怨已久的仇人。 郭沫若 《天地玄黄·世界和平的柱石》:“今天危机渡过了,便又翻过脸来,把昨天的盟友当成宿仇。”
《漢語大詞典》:雠劫(讎劫)
因有仇恨而抢劫对方。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三年, 澧州 言, 慈利县 蛮相讎劫,知州 刘仁霸 请率兵定之。”
分類:仇恨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