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门杯(門杯)  拼音:mén bēi
酒席上各人面前的一杯酒,称为「门杯」。《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知他覆著,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也称为「门面杯」。
《漢語大詞典》:犁老
指老人。老人面色黧黑,故称。犂,通“ 黧 ”。书·泰誓中:“今 商王 受 ,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 蔡沉 集传:“犂、黧通,黑而黄也。”
《漢語大詞典》:陆吾(陸吾)
传说中的 昆仑山 神名。即 肩吾 。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 昆仑之丘 ,是实惟帝之下都,神 陆吾 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郭璞 注:“即 肩吾 也。 庄周 曰‘ 肩吾 得之,以处大山’也。”
《國語辭典》:耳光  拼音:ěr guāng
在脸颊上打一巴掌。《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放了一只手,看著和尚脸上,只一拍,打个大耳光。」《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我们少爷今天出去,一定吃了人家两个耳光没有回手,所以那般动怒。」也作「刮子」、「聒子」、「耳刮子」、「耳聒子」、「耳掴子」。
《國語辭典》:粉刺  拼音:fěn cì
外观无明显发炎或脓疱,而以毛囊的角质化所表现的痤疮病灶。参见「痤疮」、「青春痘」条。
《漢語大詞典》:人面竹
竹名。节密而凸,如人面状,故名。多栽于庭园,以供观赏,其干可作手杖、钓竿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其最奇者,有人面竹,其节纹一覆一仰,如画人面然。”《广群芳谱·竹谱·竹一》:“人面竹,出 剡山 。径几寸,近本逮二尺。节极促,四面参差,竹皮如鱼鳞。面凸,颇类人面。”
《國語辭典》:讪脸(訕臉)  拼音:shàn liǎn
厚脸皮。元。汤式〈一枝花。黑漫漫离恨天套。梁州〉曲:「知自知虚脾枉自温存,笑自笑讪脸偏禁打掴。」《金瓶梅》第六八回:「你问那讪脸花子头,我见他早时两把挝去,喃了好些,只剩下不多些我吃了。」也作「讪皮讪脸」。
《漢語大詞典》:竦斯
传说中的人面神鸟名。山海经·北山经:“﹝ 灌题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
《漢語大詞典》:人面子
(1).果实名。核似人面。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人面子,树似含桃,结子如桃实,无味,其核正如人面,故以为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芭蕉乾,人面子、巴览子……之类。”
(2).面具。
《國語辭典》: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真人面前不說假話)  拼音:zhēn rén miàn qián bù shuō jiǎ huà
对于了解真相的人不以谎言相欺。如:「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玉坠子确实是我家祖上流传下来的宝物。」
《漢語大詞典》:兔头獐脑(兔頭麞腦)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漢語大詞典》:抬扛
 同“擡扛”。吵架:两人面红耳赤地抬扛。茅盾 《春蚕》二:“为了那‘洋种’问题,她到现在常要和 老通宝 抬杠。”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 谭招弟 随着她进来,一路吵吵嚷嚷和 钟珮文 抬杠。”
分類:吵架人面
《漢語大詞典》:刑黥
古代肉刑的一种,即墨刑。在人面额刺字后用墨涂之,作受刑的标志。史记·商君列传:“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国语辞典》:面青唇白(面青唇白)  拼音:miàn qīng chún bái
形容人面目苍白、没有血色。如:「他怎么会病成这个样子,面青唇白的,真是可怜。」
《国语辞典》:斯芬克士  拼音:sī fēn kè shì
Sphinx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怪物。传此怪物常坐在路旁命令路人解答谜题,不能解者即扑杀之,后来厄狄帕斯解开其谜,此怪物遂投海自溺而死。今埃及有古刻像。今则常用以象徵神秘。也译作「司芬克斯」、「斯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