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笋鸭(笋鸭)  拼音:sǔn yā
北平人称小而嫩的鸭为「笋鸭」。《南史。卷一一。后妃传上。齐宣孝陈皇后传》:「永明九年,诏太庙四时祭,宣皇帝荐起面饼鸭𦞦,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
《国语辞典》:大圈仔  拼音:dà quān zǐ
香港当地人称从事非法买卖的大陆偷渡者。如:「大圈仔与当地黑道势力的挂勾,成为令香港警方头痛的问题。」
《漢語大詞典》:紫明供奉
对琉璃灯的拟人称呼。 宋 陶谷 清异录·紫明供奉:“上( 唐 武宗 )独映琉璃灯笼观书。久之,归寝殿, 王才人 问官家:‘今日以何消遣?’上曰:‘緑罗供奉已去,皂罗供奉不来,与紫明供奉相守,熟读尚书·无逸篇数遍。’”
分類:人称称呼
《国语辞典》:发匪(发匪)  拼音:fǎ fěi
清代太平天国军不薙发,故当时人称之为「发匪」。
《国语辞典》:大宋小宋  拼音:dà sòng xiǎo sòng
宋朝人宋郊及其弟宋祁,当时人称为「大宋小宋」。《幼学琼林。卷二。兄弟类》:「宋郊宋祁俱中元,当时人号为大宋小宋。」
《国语辞典》:舅奶奶  拼音:jiù nǎi nai
1.称谓。称舅祖的妻子。
2.仆人称主人的舅母。
《国语辞典》:家祖母  拼音:jiā zǔ mǔ
称谓。对人称自己的祖母。
《国语辞典》:老底儿(老底儿)  拼音:lǎo dǐ ér
1.内情、底细。《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再加自己家里的老底儿,人家皆比自己还知道。」也作「老底」、「老底子」。
2.凭恃。如:「他心里有老底儿,所以不害怕。」也作「老底」。
3.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一种粗俗的讲法。《警世通言。卷三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自从老底儿死后,罪过员外收留,养得大。」也作「老底」。
4.谓家世。也作「老根儿」。
5.祖产。如:「他家的老底儿,可多的呢!」
《漢語大詞典》:孤山处士(孤山處士)
北宋 林逋 ,人称 孤山处士 。宋史·隐逸传上·林逋:“ 林逋 字 君復 , 杭州 钱塘 人……初放游 江 淮 间,久之归 杭州 ,结庐 西湖 之 孤山 ,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元 王冕 《梅》诗:“ 孤山处士 诗梦寒, 罗浮仙人 酒兴阑。”参见“ 孤山 ”。
分類:林逋人称
《國語辭典》:孤山  拼音:gū shān
1.孤立的山头。
2.山名。位在浙江省杭县的西湖,界于里外二湖之间,宋代林逋隐居于此山的北麓。
《漢語大詞典》:分支帐(分支帳)
宋 元 人称分家的契据为分支帐。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行臺军司给券,当中竖裂,一支付勋人,一支送门下” 元 胡三省 注:“此 韩愈 《寄崔立之诗》所谓‘当如合分支’者也,今人亦谓析产文契为分支帐。”参见“ 分支 ”。
《國語辭典》:分支  拼音:fēn zhī
从一个系统或主体中分出来的部分称为「分支」。
《漢語大詞典》:鬼佬
方言。 广东 人称呼外国人。《羊城晚报》1981.8.12:“一些调皮的小孩,却指着他哈哈大笑,叫嚷着:‘鬼佬回来了!’”
《漢語大詞典》:奤子
犹侉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駡北人为奤子。” 赵元任 《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
《國語辭典》:贯气(貫氣)  拼音:guàn qì
迷信的人指风水的地脉贯通,会有好运。
《國語辭典》:黑五类(黑五類)  拼音:hēi wǔ lèi
黑五类是中国共产党掌权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五类人的统称,合称地富反坏右,与「红五类」相对。在共产党统治中国的前三十年间(西元1949~1979),被认定为黑五类者,地位有如政治贱民,在公民权益、政治待遇、就学就业等各方面,都备受歧视,甚至丧命。黑五类是个笼统的认定,大抵曾有上千万人被划为黑五类,若加上他们的眷属,则有上亿人因为这个政治身分而受到牵连。参见「红五类」条。
《漢語大詞典》:草娘
鞑靼 人称妓女为“草娘”。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妇女曰娘:“娼妇曰花娘, 达旦 又谓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