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阴柔(陰柔)
谓人性格内向温和。朱子语类卷七十:“此爻是阴柔之人,不会十分与人讼。”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东汉纪·光武帝》:“ 光武 与 高祖 不同, 高祖 阳明, 光武 阴柔。” 茅盾 《子夜》五:“他能够残酷,他也能够阴柔,那时他也许咆哮,但不是真正意味的忿怒。”
《國語辭典》:崖异(崖異)  拼音:yá yì
高立山岸。表示异于众人。《庄子。天地》:「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吕祖谦传》:「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
《漢語大詞典》:雨堕(雨墮)
形容人性情急暴,喜怒无常。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三年:“ 新丰侯 单超 卒……其后四侯转横,天下为之语曰:‘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雨堕。’” 胡三省 注:“按雨堕者,谓其性急暴如雨之堕,无有常处也。”按,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作“两堕”, 李贤 注:“两堕,谓随意所为不定也。今人谓持两端而任意为两堕。”
《国语辞典》:送上天  拼音:sòng shàng tiān
将人送上西天,比喻取人性命。如:「绑匪恐吓若不交出赎金,便将人质送上天。」
《漢語大詞典》:西山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后因以“西山爽”言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 唐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诗:“若见 西山 爽,应知 黄 綺 心。”亦省作“ 西爽 ”。 宋 李曾伯 《避暑赋》:“拄西爽之笏,揖南熏之琴。”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漢語大詞典》:阳煦(陽煦)
(1).阳光温和。 晋 郭璞 《款冬赞》:“吹万不同,阳煦阴蒸。欵冬之生,擢頴坚冰。”
(2).比喻人性格温和。宋史·王会传:“ 会 姿质端厚, 杨亿 目之曰:‘ 王君 阳煦山立,宗庙之器也。’”
《國語辭典》:兽行(獸行)  拼音:shòu xìng
违反人性的秽乱、残暴行为。如:「这种天理难容的兽行,稍有人性的人都不可能做得出来。」
《漢語大詞典》:断命(斷命)
(1).害人性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若杀我,我之与王,俱堕恶道。王有断命之罪,我怀怨讎之心,业报皎然,善恶明矣。”
(2).詈词。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断命的账!抄得厌气了。喂,请你帮帮忙,密司脱 陈 !” 张英 《老年突击队》:“‘喂,你叹啥断命气?’ 武大炮 瞪了 温吞水 一眼,厉声责备。”甬剧《两兄弟》第一场:“啊呀!这断命篱笆真害人!”
《漢語大詞典》:锐上
指脑袋尖。常形容人性格刚毅。新唐书·侯希逸传:“长七尺,丰下鋭上。”参见“ 鋭头 ”。
《漢語大詞典》:锐头(鋭頭)
1.尖脑袋。语本 晋 孔衍 《春秋后语》:“ 平原君 对 赵王 曰:‘ 沔池 之会,臣察 武安君 之为人也,小头而鋭,瞳子白黑分明。小头而鋭,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视事明也。’”因常用以形容 战国 时 秦 将 白起 。 明 王世贞 《过长平作长平行》:“鋭头竪子何足云,汝曹自死 平原君 。” 清 王士禄 《长平坑歌》:“虎狼之 秦 胡不仁,鋭头小儿服振振。”
2.常形容人性格刚毅。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清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相公面白美鬚眉,将军鋭头虎豹姿。”
《國語辭典》:害命  拼音:hài mìng
杀人。如:「谋财害命」。《石点头。卷七。感恩鬼三古传题旨》:「若是云游僧道,龙蛇浑杂,还有饮酒贪淫,劫财害命,胜强盗十倍者。」
《漢語大詞典》:直肚肠(直肚腸)
形容人性情爽直。如: 小王 说话痛快,从不转弯抹角,真是个直肚肠。
《國語辭典》:图财害命(圖財害命)  拼音:tú cái hài mìng
为了钱财而谋害人命。元。姚守中〈粉蝶儿。性鲁心愚套。耍孩儿。四〉曲:「他比那图财害命情尤重,我比那展草垂缰义有馀。」也作「图财致命」。
《漢語大詞典》:性三品说(性三品説)
汉 董仲舒 和 唐 韩愈 的人性学说。 董仲舒 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於教训,而后能为善” 韩愈 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实性、 唐 韩愈 《原性》
《国语辞典》:木猴而冠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讥讽徒具衣冠而没有人性的人。参见「沐猴而冠」条。明。沈采《千金记》第一三出:「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