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踏槐花
说郛卷六九引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復献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黄,举子忙。’” 唐 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时正值槐花盛开,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宋 苏轼 《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亦称“ 踏槐黄 ”。《孽海花》第五回:“原来 公坊 那年自以为臭不可当的文章,竟被 霞郎 估着,居然掇了巍科。但屡踏槐黄,时嗟落叶,知道自己不是金马玉堂中人物,还是跌宕文史,啸傲烟霞,还我本来面目的好。”亦省称“ 踏槐 ”。事物异名录·政治·赴试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谚云:‘槐花黄,举子忙。’故赴举谓之踏槐。”
《漢語大詞典》:禁陌
京城中的道路。 明 高启 《寓天界寺雨中登西阁》诗:“红尘禁陌净,緑树层城绕。”
《漢語大詞典》:外班
清 制,会试中进士后,除留在京城任京官外,其分发外地任官者称外班。红楼梦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年,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国语辞典》:骄民(骄民)  拼音:jiāo mín
京城的老百姓。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而游手末技为尤盛也。」
《國語辭典》:进京(進京)  拼音:jìn jīng
去京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自道一到任所,便托能干之人进京做这件事。」《文明小史》第一回:「本在保定书院掌教,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著柳知府放了外任。」
分類:进京京城
《漢語大詞典》:调外(調外)
谓从京城外调任地方官。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推命论相近事:“昨闻 原溥 有调外之命,则此説又偶中矣。” 明 皇甫录 皇明纪略:“逆 瑾 时又詔: 餘姚 人轻薄,不许选京朝官,有在任者皆调外。”
《漢語大詞典》:宣德门(宣德門)
北宋 京城宫门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故未几復改 宣和 。然 宣和 乃 契丹 宫门名,犹我之 宣德门 也。” 宋 汪元量 《越州歌》之十七:“鼇山灯月照人喜, 宣德门 前万玉妃。”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王吉 ﹞行到 宣德门 前,恰好 神宗皇帝 正御 宣德门楼 。”
《漢語大詞典》:九涂(九塗)
犹九逵,京城中的大路。 南朝 宋 鲍照 《代结客少年场行》:“九涂平若水,双闕似云浮。”一本作“ 涂 ”。
《國語辭典》:会馆(會館)  拼音:huì guǎn
同乡或同业的人在各城市设立的连络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舍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如广东会馆、教师会馆。
《漢語大詞典》:畿邦
京城附近的地区。 唐 元稹 《吉旼京兆府渭南县令制》:“畿邦之宰,任得其人,盖有以乂我黎庶,足以张吾京师也。”
《國語辭典》:畿辇(畿輦)  拼音:jī niǎn
京师。南朝陈。沈炯〈请归养表〉:「非欲苟违朝廷,远离畿辇。」
《漢語大詞典》:淹九
明 朝风俗,京城正月举行灯市,于十八日收灯。次日,男女倾城出西郊 白云观 ,嬉游宴饮,名曰耍“烟九”。或称“淹九”。殆以灯事阑珊,未忍遽舍,取淹留之义。参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
《漢語大詞典》:附京
寄居京城。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五:“故事,凡八旗外任文武官员、各省驻防旗人、北部 蒙古 藩属、附京皇粮庄头,每届三年,均有比丁之例。”
分類:寄居京城
《漢語大詞典》:京坊
京城的里巷。 宋 欧阳修 《送慧勤归馀杭》诗:“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
分類:京城里巷
《漢語大詞典》:内人斜
秦 朝京城 咸阳 旧墙内埋葬宫女的地方。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 咸阳 旧墻内谓之内人斜,宫人死者葬之,长二三里,风雨闻歌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