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偷换(偷換)  拼音:tōu huàn
暗中将物品掉换。如:「他趁大家不注意时把那颗名钻偷换了。」
《國語辭典》:通货(通貨)  拼音:tōng huò
1.货物的买卖交往。《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管仲》:「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
2.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流通使用的货币。一般分为纸币与铸币两种。
《漢語大詞典》:加耗
(1).古代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 五代 后唐 明宗 时,凡民间纳米,每石加收二升,谓之雀鼠耗。 五代 后汉 时 王章 又增至二斗,名为省耗。参见新五代史·汉臣传·王章
(2).指白银交换中加补的损耗量。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纹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漕平、规平之殊。”
《國語辭典》:兑换(兌換)  拼音:duì huàn
以某种货币换成等值的他种货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随同众人一齐上去,到了店家交货明白,彼此兑换,约有半日光景。」《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慕政开出箱子里的洋钱来,每人拿些,同上街去兑换。」
《漢語大詞典》:人市
(1).众人聚集的地方。 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二折:“谁想走到人市处,把 梅香 迷了。”
(2).旧时交换、买卖人口的集市。明史·王宗沐传:“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兹,百餘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至徵粮之日,则村民毕出,谓之人市。”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近日来,在这 龙潭 街头,竟设上了‘人市’--三岁的娃娃只换一斗高粱!”
《國語辭典》:互换(互換)  拼音:hù huàn
互相交换、调换。如:「毕业典礼后,同学们彼此忙著互换纪念品。」宋。王铚《默记》卷上:「夫妇献酬,王互换酒饮,而毒酒乃在王盏中。」
《國語辭典》:换文(換文)  拼音:huàn wén
两国间依据已经达成协议的事项交换内容相同的文书。一般用来补充正式条约或确定已达成的协议。亦可泛指两国间所交换的文书。
《漢語大詞典》:定帖
宋 代定婚时双方交换的帖子。其上写明家庭、本人及有关的详细情况。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婚娶之礼,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於男家……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或入赘,明开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
《國語辭典》:合婚  拼音:hé hūn
1.旧时习俗在订婚前,交换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来卜算是否适合结婚。《儒林外史》第一○回:「令表侄八字,鲁老先生在尊府席上已经问明在心里了。到家就是晚生查算,替他两人合婚。」
2.结为婚姻。《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驩。」
《漢語大詞典》:中准(中準)
符合水准。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王先谦 集解:“其平与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
见“ 中準 ”。
《漢語大詞典》:施易
移易交换。荀子·儒效:“若夫充虚之所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僂指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裴駰 集解:“ 如淳 曰:施读曰移。言剑者人之所好,故多数移易贸换之也。”
《国语辞典》:兑用(兑用)  拼音:duì yòng
交换使用。《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度民田入多寡,豫给钱物,秋成于澶州、北京及缘边入米麦粟封桩。即物价踊,权止入中,听籴便司兑用,须岁丰补偿。」《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因而两人各有欺心,彼此交厚,共相结纳,意思便把妻子大家兑用一用,也是情愿的。」
分类:交换
《漢語大詞典》:申水
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
《國語辭典》:庚帖  拼音:gēng tiě
古代议婚时,男女双方交换写明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的帖子。因其记载双方各自的生辰年月,故称为「庚帖」。明。高明《琵琶记》第六出:「合婚问卜若都好,有钞,只怕假做庚帖被人告,吃拷。」也称为「八字帖」、「八字全帖」。
《漢語大詞典》:谱帖(譜帖)
旧俗结拜时交换的大红帖子。上面写有姓名、籍贯、年岁、八字,以及父、祖、曾祖姓名和出身、官职等。 冯理达 《我的父亲冯玉祥将军》九:“不久, 蒋介石 便送给父亲一个谱帖,愿与父亲结为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