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东京影展(东京影展)  拼音:dōng jīng yǐng zhǎn
亚洲地区最大、最受重视的国际影展之一。首届为配合筑波万国科际博览会于西元一九八五年五月举行,其主要活动有国际电影竞赛、青年电影竞赛、名片首映、日本电影大展、亚太电影展、恐怖科幻电影展、国际女性周、好莱坞影片特展、电影科技研讨会、电影资料展、名导演专题电影展等,目前举办地点位于东京涩谷、原宿一带。
《国语辞典》:朝鲜半岛(朝鲜半岛)  拼音:cháo xiān bàn dǎo
半岛名。位于亚洲大陆东缘,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北接中国东北与西伯利亚,东南伸入海中约达一千公里,南隔狭窄的海峡与日本群岛相对。为大陆与岛屿间的桥梁。
《国语辞典》:鞑靼海峡(鞑靼海峡)  拼音:dá dá hǎi xiá
Tatar Strait
海峡名。在亚洲东北部,介于亚洲大陆和库页岛之间,宽度从七公里至三百四十二公里,全长约六百三十二公里。南连日本海,北经库页湾(萨哈林湾)通鄂霍次克海。黑龙江出口即在鞑靼海峡北端。
《国语辞典》:南叶门(南叶门)  拼音:nán yè mén
South Yemen
国名。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的东南端。原名为「叶门人民民主共和国」。面积三十三万六千八百七十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一十四万七千。首都为亚丁(Aden)。信奉回教正派。本为共党国家,西元一九五九年独立,组成联邦政府。一九九○年与北叶门合并为「叶门共和国」。
《国语辞典》:细毛藻(细毛藻)  拼音:xì máo zǎo
一种生长在亚洲与非洲间的红海中的蓝绿藻,能使海水呈现红色。
《漢語大詞典》:古代东方
历史学上,指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相对于欧洲(西方)而言。这些奴隶制国家主要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以及古代中国等。它们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國語辭典》:高加索山脉(高加索山脈)  拼音:gāo jiā suǒ shān mài
Caucasus Mountains
山脉名。位于亚洲西部,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小高加索山脉在大高加索山脉之南,二者几乎平行排列。
《漢語大詞典》:发展中国家
一般指地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奴役,独立后经济基础较差,正处于发展中。
《国语辞典》:波斯湾(波斯湾)  拼音:bō sī wān
Persian Gulf
海湾名。在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之间。面积约二十四万平方公里,最窄处约五十五公里。沿湾的国家皆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或输出国。战略地位重要,因宗教、天然资源等因素而战乱频仍。
《國語辭典》:巴比伦(巴比倫)  拼音:bā bǐ lún
Babyon
1.国名。位于亚洲西部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间,以巴比伦城为中心。曾先后建立两个国家:一、古巴比伦王国,后为亚述人所灭。其君主汉摩拉比曾颁布一部汉摩拉比法典,为世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二、新巴比伦帝国,后为波斯人所灭。文化以天文学和数学最为发达,所创建的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称为「加尔底亚帝国」。
2.城市名。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相传为西元前二千二百年所建,今尚存其遗址。
《國語辭典》:柏林大学(柏林大學)  拼音:bó lín dà xué
University of Berlin
为德国著名国立大学之一。在1809年为洪堡(W. von Humboldt)所创设,为强调研究的现代大学。二次大战结束后划入东德。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于西元1948年成立柏林自由大学于西柏林。东德的柏林大学乃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东西德统一后,两校仍各自独立,名称未再改变。
《漢語大詞典》:安纳托利亚
又称“小亚细亚”,即土耳其亚洲部分。
《漢語大詞典》:阿尔泰山脉
亚洲主要山脉之一。在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友谊峰(4374米)在中、蒙边界。有冰川分布。中国西北重要高山牧场,富金矿。
《國語辭典》: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島)  拼音:ā lā bó bàn dǎo
Arabia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波斯湾与红海之间。少河流,多沙漠,中部为乾旱地区,沿海土地肥沃,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回教。简称为「阿拉伯」。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国家
国民中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索马里、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