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土邦
亚洲 和 非洲 某些国家在 英国 殖民统治下以独立形式存在的政权,一国之内可有若干个土邦。
《國語辭典》:西伯利亚(西伯利亞)  拼音:xī bó lì yà
Siberia
地名。位于亚洲北部,介于乌拉山与太平洋之间。地势复杂,气候寒冷。矿产丰富,出产毛皮、谷类、木材等,有西伯利亚铁路连贯欧洲与亚洲。
《國語辭典》:苏伊士运河(蘇伊士運河)  拼音:sū yī shì yùn hé
运河名。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境内,横断苏伊士地峡,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全长一百六十公里,为一海平面运河,宽三百六十五公尺,可通航十五万吨巨轮。由法国工程师雷塞布设计,历时十年,至西元一八六九年才完全凿通,为欧亚两洲海上的交通线。也作「苏伊士运河」。
《漢語大詞典》:亚非拉(亞非拉)
亚洲 、 非洲 和 拉丁美洲 的并称。
《國語辭典》:亚太地区(亞太地區)  拼音:yà tài dì qū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叶猴
亚洲产的若干种长尾的猴子,与长鼻猴及非洲产的疣猴一起,共同组成一科(疣猴科Colobidae),体形细瘦,一般灰色或棕灰色,有丛密的眉毛和颏垂毛
东方产的各种叶猴的任一种(叶猴属Presbytis)
《国语辞典》:缅甸联邦(缅甸联邦)  拼音:miǎn diàn lián bāng
Union of Myanmar
国名。在亚洲东南部,东界寮国、泰国及中国的云南省,西南濒安达曼海,西临孟加拉湾,西北界孟加拉与印度。面积六十七万六千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人口约四千二百一十万。首都为奈比多(Nay Pai Taw)。主要语言为缅甸语、英语。西元一九三七年脱离印度并获自治权,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缅甸独立,一九七四年一月改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七月改国名为缅甸联邦。国庆日订于一月四日。币制为Kyat。
《国语辞典》:马来半岛(马来半岛)  拼音:mǎ lái bàn dǎo
Malay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最南端,隔离印度洋及中国海。面积约十八万平方公里,最窄的克拉地峡仅五十公里宽。属于热带雨林分布区,矿产资源丰富。
《国语辞典》:黑克索斯  拼音:hēi kè suǒ sī
Hyksos
自亚洲进入埃及的古代游牧民族。约于西元前一六七四年占领埃及北部,定都阿瓦利斯,在第十五王朝期间进行了一百多年的统治。一方面吸收埃及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将马、战车、排弓、改良的战斧和先进的防禦工程技术传入埃及。也译作「海克索斯」、「西克索」、「喜克索」。
《国语辞典》:寒带气候(寒带气候)  拼音:hán dài qì hòu
终年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气候。分布在亚洲、北美大陆极圈以北等高纬度地区,可分为苔原、永冻气候二大类型。
《国语辞典》:印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  拼音:yìn dù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ndia
国名。位于亚洲南部,介于孟加拉湾与阿拉伯海之间,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旧称为「天竺」、「身毒」。面积三百二十八万七千五百九十平方公里,人口约八亿五千九百二十万。首都为新德里(New Delhi)。人民信仰的宗教有印度教、基督教、锡克教及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北印度语、英语。原为英国殖民地,西元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在甘地的领导下,正式脱离英国独立。国庆日订于一月二十六日。币制为Indian Rupee。简称为「印度」。
《国语辞典》: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  拼音:xīng dū kù shí shān
Hindu Kush Range
山脉名。是亚洲帕米尔高原六大山脉之一。长约一千六百公里,自帕米尔高原向西,起伏于喀什米尔之北,再向西南延伸至阿富汗。山间河谷的山口自古为军事重地和交通要道,有煤、石油等矿产。
《国语辞典》:亚拉拉特山(亚拉拉特山)  拼音:yà lā lā tè shān
Ararat moutain
山名。位亚洲西部,绵亘于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三国境内。传说为诺亚方舟登陆处,附近的亚拉斯谷即是伊甸园。
《国语辞典》:巴曼得海峡(巴曼得海峡)  拼音:bā màn dé hǎi xiá
Babel-Mandeb Straits
海峡名。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非洲索马利兰之间,为出入红海的要冲,近海处多暗礁,形势奇险。
《国语辞典》: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拼音:ā lā bó lián hé dà gōng guó
United Arab Emirates
国名。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上。面积七万七千七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八十万。首都为阿布达比(Abu Dhabi)。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原接受英国保护,于西元一九七一年独立。国庆日为十二月二日。币制为Dirh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