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井底观天
 
以虫疑冰
 
休遣夏虫知
 
冰有夏虫识
 
夏虫不可语冰
  
虫语那知冰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6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例句

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惟恐夏虫疑。 唐彦谦 中秋夜玩月

典故
井中蛙
      
坐蛙井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7~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829~
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漢語大詞典》:井底
见“ 井底蛙 ”。
分類:井底
《漢語大詞典》:井底蛙
亦作“ 井底鼃 ”。 即井蛙。东观汉记·马援传:“ 子阳 井底鼃耳!” 明谢谠《四喜记·紫禁明扬》:“浅陋真如井底蛙。”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他们的所谓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亦省作“ 井底 ”。 宋 曾巩 《贺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谋。”参见“ 井蛙 ”。
分類:井蛙
《漢語大詞典》:井底蛙
亦作“ 井底鼃 ”。 即井蛙。东观汉记·马援传:“ 子阳 井底鼃耳!” 明谢谠《四喜记·紫禁明扬》:“浅陋真如井底蛙。”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他们的所谓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亦省作“ 井底 ”。 宋 曾巩 《贺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谋。”参见“ 井蛙 ”。
分類:井蛙
《國語辭典》: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井底之蛙。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用以比喻见闻偏狭,识见短浅的人。宋。苏轼〈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国语辞典》:井底银瓶(井底银瓶)  拼音:jǐng dǐ yín píng
语本唐。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用以比喻前功尽弃。如:「眼见就快拿到学位了,你现在放弃,岂不是井底银瓶,功败垂成了吗?」
《漢語大詞典》:井底鸣蛙(井底鳴蛙)
犹井蛙。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一任教纵横奋发,都是些井底鸣蛙。”
分類:井蛙
《漢語大詞典》:井底虾蟆(井底蝦蟇)
即井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妾閲人多矣,皆是井底虾蟇,未有中原麟凤。”
分類:井蛙
《漢語大詞典》: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銀瓶)
唐 白居易 有《井底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迫离弃。后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不是 崔韜 逢雌虎,也不是 郑子 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亦作“ 井底坠银瓶 ”。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扑通通冬井底坠银瓶。”
《國語辭典》:井底之蛙  拼音:jǐng dǐ zhī wā
比喻见识浅薄的人。如:「此人有如井底之蛙,却还高谈阔论,实在好笑!」《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汝乃井底之蛙,安知玄奥乎!」《红楼梦》第四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
分類:井蛙
《國語辭典》: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井底之蛙。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用以比喻见闻偏狭,识见短浅的人。宋。苏轼〈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漢語大詞典》:井底坠银瓶(井底墜銀瓶)
见“ 井底引银瓶 ”。
《漢語大詞典》: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銀瓶)
唐 白居易 有《井底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迫离弃。后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不是 崔韜 逢雌虎,也不是 郑子 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亦作“ 井底坠银瓶 ”。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扑通通冬井底坠银瓶。”
《漢語大詞典》:井谷
(1).井中;井底。易·井:“井谷射鮒,瓮敝漏。” 晋 左思 《吴都赋》:“虽復临河而钓鲤,无异射鮒於井谷。”魏书·元燮传:“今州之所在,岂唯非旧,至乃居冈饮涧,井谷秽杂,昇降劬劳,往还数里。”
(2).比喻低下之处。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澄视於三辰者,不遑紆鉴於井谷,清听於《韶》《濩》者,岂暇垂耳於桑閒。”
《漢語大詞典》:锥井(錐井)
在筒井底打入铁管,引深层地下水上升。 中国 北方井灌区采用较多。《新华日报》1952年第3期:“水量不足的应组织锥井以增大出水量。”
《國語辭典》:坐井观天(坐井觀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坐在井底看天。语本唐。韩愈 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西游记》第一六回:「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辈,坐井观天,望乞恩人恕罪则个。」
《漢語大詞典》:鲋蛰之穴(鮒蟄之穴)
《易·井》:“井谷射鮒。” 孔颖达 疏:“ 子夏 传曰:井下虾蟆呼为鮒鱼也。”井底为井蛙蛰伏的窟穴,故用以代称井。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盖悲鮒蛰之穴,不是龙潜之地。”
《漢語大詞典》:夏虫疑冰(夏蟲疑冰)
见“ 夏虫语冰 ”。
《漢語大詞典》:夏虫语冰(夏蟲語冰)
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篤於时也。” 清 王韬 《六合将混为一》:“不审倚伏之机,不明顺逆之故,是犹醯鷄处瓮,别有一天,夏虫语冰,莫知其候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李善 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矫也。” 张铣 注:“夏虫不知冬有寒冰,亦犹小智不识高道,故笑之。”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巨块置我前,凝结造化移。畏冷不敢食,有类夏虫疑。”
《漢語大詞典》:坎井
(1).亦作“ 埳井 ”。废井;浅井。庄子·秋水:“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成玄英 疏:“埳井,犹浅井也。”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后汉书·杜笃传:“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李贤 注:“埳井喻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鬼﹞或隐入坎井,人过乃徐徐出。”
(2).陷阱,井,通“ 阱 ”。喻艰难或险阻。陈书·江总姚察传论:“至於九流、《七略》之书,名山、石室之记, 汲郡 、 孔堂 之书,玉箱、金板之文,莫不穷研旨奥,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师,搢绅以为準的。”《北史·隋纪下》:“又 沧海 道军,舟艫千里,高颿电逝,巨舰云飞。横断 沮江 ,逕造 平壤 。岛屿之望斯絶,坎井之路已穷。”
《漢語大詞典》:坎蛙
见“ 坎井之鼃 ”。
《國語辭典》:坎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荀子。正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漢語大詞典》:坐井蛙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语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宋 苏轼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那将坐井蛙,而比 谈天衍 。”
分類:见识短浅
《漢語大詞典》:蛙井喜
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后以“蛙井喜”喻识浅者的沾沾自喜。 宋 黄庭坚 《次韵答邢敦夫》:“方求无津涯,不作蛙井喜。”
分類: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