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善
(1).古代射礼的五项要求。《论语·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儛,与舞同。” 唐 戎昱 《观卫尚书九日对中使射破的》诗:“出将三朝贵,弯弓五善齐。”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揖让而升,非尚六钧之勇;进退可庶,不矜五善之功,此射之让也。”
(2).谓咨、询、度、诹、谋。左传·襄公四年:“臣闻之,访问於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諏,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杜预 注:“问善道,问亲戚之义,问礼宜,问政事,问患难。五善为咨、询、度、諏、谋。”
(3).五戒。《无量寿经》卷下:“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漢語大詞典》:五禁
(1).古中医指患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2).即五戒。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详“ 五戒 ”。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國語辭典》:妄语(妄語)  拼音:wàng yǔ
随便乱说或指荒唐无稽的话。《南史。卷七○。循吏传。何远传》:「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一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汝年尚少,何得妄语?」也作「妄说」、「妄言」。
《漢語大詞典》:佛戒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隋书·经籍志四:“ 魏 黄初 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髮为僧。”
《國語辭典》:戒法  拼音:jiè fǎ
佛教用语。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
《漢語大詞典》:五恶(五惡)
中医谓五脏的五种禁忌。《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国语辞典》:小乘戒  拼音:xiǎo shèng jiè
小乘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
《漢語大詞典》:近事男
即居士。指在家奉佛受五戒的男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鄔婆索迦, 唐 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波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
《漢語大詞典》:近事女
巴利文。指在家奉佛的受五戒的女子。近事,谓亲近三宝,奉事如来之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鄔婆斯迦, 唐 言近事女。旧曰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