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34,分6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佛类词典
一千二百功德
一印二明
二种一阐提
二入
二八
二九韵
二九五部
二二合缘
二七曼荼罗
二十天
二十空
二十部
二十二门
二十二品
二十二根
一千二百功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一印二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胎两部之大日菩萨印,皆为遍法界无所不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为,胎大日为之五字明。金刚顶经曰:「诸法本不生(二地),自性离言说(二水),清净无垢染(二火),回业等虚空(二风二空)。」是说无所不至之塔印也。【又】大日经真言品曰:「我觉本不生(二地),出过语言道(二水),诸过行解脱(二火),远离于因缘(二风),知空等虚空(二至)。」是亦说无所不至之塔印也。然则两部之大日,俱以塔婆为三昧耶行。故为一印。而两部大日之种子两相交替。故为二明。是曰一印二明。初传法时。为秘而不授之印明。原双纸云:「师传云:体不变故,印为一也。说交替故,真言为两种也。」口传云:体不变故,为六大法界之体,无相无分别之义,说交替故,为设说之义也。又体不变者为口决云,两部皆为一种之法身,故印为一也,住于理而说胎,名曰胎藏部。住于智而说金,名曰金刚顶部。故说有两种。问以等五字为六大法界之真言可乎,以之一字,亦为法界之真言如何?答曰:为水大之种子,此字引长,则其响为字即地大之种子,而于此地大之方形。切于角违。即为字之三角火转,又折半此水圆形。即为之半月风轮,又于风大之半月合火大之三角,则为字之团形虚空轮,故字具五大之种子。见赖瑜秘记。
二种一阐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为断绝一切善根之极恶人不成佛者。一为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悲菩萨不成佛者。皆名一阐提。入楞伽经二曰:「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中略)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悯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悯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
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二八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观经所说之十六观也。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弘规,盛乎西土。」
二九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示动词之变化,名为丁岸哆声,有十八之不同,名为二九韵。寄归传四曰:「二九韵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声也。」(参见:底彦多)
二九五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之宗,计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又律宗有五部之分派。
二二合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于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与他三法合为二法而缘观之也。即合法与身,法与受,法与心而观之。
二七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觉鍐上人所传之五轮九字曼荼罗也。五字轮九字轮合为十四字轮,故曰二七。五字九轮明秘密释曰:「二七曼荼罗者,大日帝王之内證,弥陀世尊之肝心,现生大觉之普门,顺次往生之一道。」
二十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裟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见诸天传。
二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无性自性空),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故名小空。(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七、胜义空〕,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八、有为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九、无为空〕,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
〔十、毕竟空〕,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毕竟空。
〔十一、无际空〕,谓一切诸法,灭无有终,起无有始,起灭之际,无从可得,故名无际空。
〔十二、散空〕,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皆无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无变异空〕,谓一切法,非常非灭,不变不异,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无变异空。
〔十四、本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十六、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灭,本来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谓一切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灭,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无性空〕,谓一切诸法,悉皆虚假,皆无实性,故名无性空。
〔二十、自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二十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分派有二十。(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小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十二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三、善恶无记之三性,四、欲色无色之三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三、能称所称,十四、五类分别,十五、得成就,十六、内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断,十九、见非见,二十、六识内几识所见,二十一、常无常,二十二、根非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众生,以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之方便而度众生,即由其三昧出生二十二门也。如供养如来门、一切布施门、具足持戒门、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声闻小乘门、缘觉中乘门、无上大乘门、无常众苦门、无我众生门、不净离欲门、寂静灭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众法门等。
二十二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二十二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眼根Caks!urindriya,二耳根S/rotrendriya,三鼻根Ghra%n!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a%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s!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十苦根Duh!khendriya,十一乐根Sukhendriya,十二忧根Daumanasyendriya,十三喜根Saumanasyendriya,十四舍根Upeks!endriya,已上五者,所谓五受也。十五信根S/raddhendriya,十六精进根Viryendriya,十七念根Smr!tindriya,十八定根Sama%dhindriya,十九慧根Prajn^edriya,已上五根,所谓信等之五根也。二十未知当知根Ana%jn^a%tama%jn^a%sya%mindriya,二十一已知根A^jn^endriya,二十二具知根A^jn^a%ta%vindriya,已上三者所谓三无漏根也。见俱舍论三、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