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教
两种宗教。指佛教、道教。南齐书·顾欢传:“夫辨是与非,宜据圣典。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唐 李涉 《酬举生许遇山居》诗:“不似本宗疏二教,许过云壑访潜夫。” 明 李昌祺 《剪灯馀话·何思明游酆都录》:“二教之大,鬼神之著,甚至矣乎!曩吾僻见,过毁 老 释 ,今致削官减禄。”
《國語辭典》:道场(道場)  拼音:dào cháng
宣扬佛法、修炼道行的场所。《西游记》第二一回:「山中有个道场,乃是菩萨讲经禅院。」也称为「法场」。
《漢語大詞典》:权实(權實)
佛教语。谓佛法之二教,权教为小乘说法,取权宜义,法理明浅;实教为大乘说法,显示真要,法理高深。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三之下:“五、明权实者:权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録,究竟指归。”
《漢語大詞典》:阐教(闡教)
(1).见“ 阐校 ”。
(2).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 周 灭 殷 为己任。《封神演义》第四七回:“道兄,你乃阐教 玉虚 门下之士;我乃截教门人。你师,我师,总是一师秘授,了道成仙,共为教主。”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此后多説战争,神佛错出,助 周 者为阐教即道释,助 殷 者为截教。”
《漢語大詞典》:阐校(闡校)
阐扬教化。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制规作训,阐校修经。”一本作“ 阐教 ”。
分類:阐扬教化
《漢語大詞典》:权教(權教)
佛法有权、实二教。权教为凡夫、小乘说法,取权宜义,如《阿含经》是。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将欲改权教,示实道。”
《國語辭典》:表白  拼音:biǎo bái
1.对人说明自己的意见、情感或事情的真相。《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天理自然果报,人多猜不出来,报的更为直捷,事儿更为奇幻,听小子表白来。」《红楼梦,第五五回》:「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
2.念诵。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取出我这笔墨来,……写下四句诗。(做写科云)将写就了,我表白一遍咱。」
3.曲艺上指演员用第三人称以说白方式叙述事物情景和描写人物特色。
《漢語大詞典》:显密(顯密)
(1).谓官位显赫而参与机密。南史·谢晦传:“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位任显密,福过灾生。”
(2).指佛教显、密二教派。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三·唐京师满月:“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賫叶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清 龚自珍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显密不二门,此陀罗尼即一切陀罗尼,诵之即是诵大小《弥陀》诸经,即是诵《法华经》,亦即是诵一切经,十方三世佛经。”
《國語辭典》:超渡  拼音:chāo dù
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诵经或作法事,来帮助死者的鬼魂脱离苦难。如:「他请一位出家人来超渡亡妻。」
《國語辭典》:超度  拼音:chāo dù
1.凌驾、超越。唐。冯宿 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猗那先子,超度名辈。远图中辍,贻庆后代。」
2.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诵经或作法事,帮助死者脱离三恶道的苦难。《西游记》第一三回:「多亏长老超度,已消了罪业,上中华富地,长者家去托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
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众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馀众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为显露教者,于彼为秘密教。在彼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露教也。法华玄义一曰:「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显,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渐,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或一座嘿,十方说;十方嘿,一座说;或俱嘿,或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又真言所立之显密二教,以释迦佛所说之大小乘一切为显教,大日如来所说之两部大法为密教。释迦佛为化身,化身之说法,各应所化之机而说之,其法显露而浅略,故名显教。大日为法身,法身为法乐,集自己眷属说内證之境,其法秘奥而不可思议,故曰密教。显密二教论上曰:「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一渐教,二顿教。有三义:一、就佛之化仪而分之。如来成道,直对大乘之菩萨,顿说大乘之法为顿教,从阿含已下至法华涅槃,对二乘之弟子,始说小乘终会大乘为渐教。齐朝隐士刘虬,净影慧远等,依此义立顿渐二教(见大乘义章一本,华岩玄谈四)。天台之渐顿,亦依此意谓法华为渐圆教(彼宗谓之约部之顿渐)。法华玄义一曰:「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约说次第,醒醐味相。」二、就机之渐顿而判之。对渐悟之机,初说小乘,后说大乘,因大由小起,为渐教,对顿机直说大乘,大不由小为顿教。隋之诞法师等,依此义而立二教(见五教章上二),天台亦依此意判观经,谓之顿教。以观经对凡夫之韦提希,直说大乘之圆教也。三、就法之偏圆而分渐顿,偏僻迂曲之方便教为渐教,除圆教外,其馀之诸教是也。直成佛之圆满至极法为顿教,圆教是也(台家谓之约教之顿渐)。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莳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此亦无别意,还扶成偏圆,三教止观悉皆渐,圆教止观名之为顿。」【又】一、界内教,台家所立四教中藏通之二教,说凡夫出离解脱三界之教法,故谓之界内教。二、界外教,别圆二教说既出三界,出离解脱三界外方便土及实报土变易生死之教法,故谓之界外教。见七帖见闻三本,同七本。【又】一、半字教,悉昙章为生字之根本而未成字体,故曰半字,以譬不了义之小乘教。二、满字教,毗伽罗论文字具足,故曰满字,以喻了义究竟之大乘教。故半满二教者,为大小二乘之异名。此说出于涅槃经,西晋昙无谶,依此义而立二教。涅槃经五曰:「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止观三曰:「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部法也。世传涅槃常住,始复是满,馀者悉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满。今明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体判大小,今亦以体析判半满如前。」群疑论探要记十四曰:「小乘九部妙义未究,故名半字。大乘三部正理已显,故名满字。」大乘义章一曰:「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又】增长烦恼之言说为半字,增长善法之言语为满字。涅槃经八曰:「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又】涅槃经之二教也。依台家之意,佛最后说涅槃经,有二意:一、因在世之弟子机根未熟,漏于法华之开会,故更说藏通别圆四教,使之归入一乘圆常之妙理,以捃拾法华之残类,故名法华曰大收教,涅槃曰捃收教。又谓之常住之涅槃,三悉檀(除对治)之涅槃。文句十曰:「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生,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穫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释签二曰:「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馀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收。」四教仪曰:「说大涅槃有二义:一为未熟者,便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收教。」二、因末代之比丘,起恶见,佛入涅槃,则执无常,又或偏贵理性而废戒律之事行,逐失法身常住之命,故佛以之对治末代之恶见,赎常住之命,谓之赎命涅盘,又曰对治无常涅槃。此赎命涅槃有单复二义。谓涅槃经唯说戒律,是单义,谓乘门与戒门共说是复义。依单义,则此经为扶律,律是赎常住之命之重宝也。若依复义则为乘及戒也。此涅槃经,扶律事谈常,乘戒具足。故为赎常住之命之重宝。因之赎命涅槃,又曰扶律谈常教。法华玄义十曰:「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三乘,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释签二曰:「彼经部前后诸文扶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又】一、偏教,即偏僻之教,藏通别三教之所明是也。二、圆教,即圆满之教,第四圆教之所明是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又】一、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实教权设而还废者。二、实教,如来出世元意真实之教法,第四之圆教是也。止观三曰:「权者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中略)一大事出世,元为圆顿一实止观而施三观止观。」【又】一、世间教,可生三界善处之善法也。二、出世间教,出离生死之三乘教法也。大乘义章一曰:「圣教虽众要唯有二:一是世间,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为世间,三乘出道名出世间。」【又】一、了义教,大乘经所说,显了尽深义者。二、不了义教,小乘所说,不尽显了实义者。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又】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所判之一代教也。一、屈曲教,如法华涅槃等释迦所说之经,逐于物机,屈曲正道而说者。二、平道教,如华严经卢舍那佛所说,随于法性而说平等之法者。见五教章上。【又】一、化教,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教内众受道之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使皆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之苦者,如经藏之所明是也。二、制教,如来说诸戒律,专禁制内众受道之弟子。使如法受持而成圣果者,如律藏之所明是也。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證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證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二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显密二教论之略名。
二尊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正宗分之说相。二尊为释迦弥陀。二教为要门与弘愿。此经之正宗分以释迦显说要门方便之定散诸善,弥陀彰弘愿真实之实力念佛,故云。
化行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教与行教也。(参见:化行)
化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化制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宗一家,判一代教为化教制教二者。经论二藏,汎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曰化教,戒律一藏,说比丘之戒法,独制内众,谓之制教。又曰化行。(参见:化行)
化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同别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为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别教一乘者,永别异于二乘三乘等诸乘,一多无尽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别。同教一乘者,为使二乘三乘等机入于一多无尽之法界,以一乘无尽之法寄显于始教之三乘法,或终顿之一乘法而说也。然则同教一乘约于所寄之法则为终顿二教之一乘教与始教之三乘教,此中就华严本经之说相论之,则彼经所说之同教一乘为终顿二教。经中说一多无尽之法者,是别教一乘也,此名直显门。又寄于终顿二教之一乘法显一多无尽之一乘法者,彼经之同教一乘也,此名寄显门。法华经中亦有同别二教,然彼之同教一乘为开会二乘之机于一乘,故寄于始教之三乘法,而说无尽一乘法,此为本经同教一乘与末经同教一乘之相违。且华严法华二经,虽共说同别二教,而华严多说别教,少说同教,法华多说同教一乘,少说别教一乘,故又大判二经,华严为别教一乘,法华为同教一乘也。见五教章上。其别异之义门有十种:一时异,所说之时异也。二处异,所说之处异也。三主异,所说之佛异也。四众异,所闻之众异也。五所依异,所依之三昧异也。六说异,一方说一切方说也。七位异,一位一切位也。八行位,一行一切行也。九法门异,法门之建立广狭异也。十事异,舍林地山等一一事相尽为甚深之法门也。见五教章上施设异相门。
制听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学之语。佛所制必当持之法,名制。为以便宜听其随意行之之法,名听。故制法不行之则得罪,听法不持之亦不得罪。譬如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是制法。如百一资具是听法。亦以此意而分别佛之教法,律藏曰制教,经论二藏曰听教。见戒疏一上,行事钞中。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制定必当受持的法,叫做制;听其方便随意执行的法,叫做听。故制法若不实行必有罪,听法不实行也不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