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论语。卫灵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高级汉语词典》:公伤事故 拼音:gōng shāng shì gù
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受伤害的事故
《國語辭典》:公事房 拼音:gōng shì fáng
办理公家事务的处所。
《國語辭典》:公事公办(公事公辦) 拼音:gōng shì gōng bàn
公事依公家制度加以办理。比喻不讲私人情面,一切秉公处理。《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藩台见人家不来打点,他便有心公事公办,先从余荩臣下手。」
《國語辭典》:公用事业(公用事業) 拼音:gōng yòng shì yè
由政府经营和社会公众日常所需事物相关的事业。如水电、交通等均是。也作「公共事业」。
《國語辭典》:公共事业(公共事業) 拼音:gōng gòng shì yè
由政府或经政府特许的企业所经营和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如铁路、电力、邮政、电话等均是。也作「公用事业」。
《国语辞典》:勾摄公事(勾摄公事) 拼音:gōu shè gōng shì
处理公务。常指拘捕犯人。《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却说县尉次日正要勾摄公事,寻砚底下这幅访单,已不见了,一时乱将起来。」
《分类字锦》:各疏栗事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
《分类字锦》:各赋一事(各赋一事)
大唐新语太宗在洛阳宴群臣于积翠池酒酣各赋一事
《漢語大詞典》:给事黄门(給事黄門)
官名。给事黄门侍郎的省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 秦 制。”
《文选·扬雄〈解嘲〉》:“顾默而作
《太玄》五千文,枝叶扶踈,独説数十餘万言……然而位不过侍郎,擢纔给事黄门。” 刘良 注:“言其位不过侍郎,且拔擢之,纔至於给事黄门郎而已。”
《漢語大詞典》:给事黄门侍郎(給事黄門侍郎)
官名。 西汉 时郎官给事于黄门(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 东汉 始设为专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后汉书·献帝纪》:“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 李贤 注:“
《汉官仪》曰:‘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中外。’ 应劭 曰:‘黄门侍郎,每日暮向 青琐门 拜,谓之夕郎。’
《舆服志》:‘禁门曰黄闥,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然则黄门郎给事黄闥之内,故曰黄门郎。本既无员,於此各置六人也。”
《國語辭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拼音:duō yī shì bù rú shǎo yī shì
怕惹是非,不愿多管事。《老残游记》第一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也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國語辭典》: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拼音:duō yī shì bù rú shěng yī shì
怕惹是非,不愿多事。《红楼梦》第七四回:「我想你素日肯劝我,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就可閒一时心,自己保养保养也是好的。」《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他生平最怕与洋人交涉,忽然发了一个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念头。」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國語辭典》:咄咄怪事 拼音:duò duò guài shì
语出《晋书。卷七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九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令人感到惊奇,不可思议的事情。宋。
杨万里 〈〉诗:「如何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
《漢語大詞典》:咄咄书空(咄咄書空)
载 殷浩 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殷浩失望》:“ 浩 之出,不惟一事无立,而丧师辱国,殆有甚焉。朝野於是大失所望,削爵贬窜,固其宜也,而咄咄书空,不能自遣。”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包涵所》:“ 西湖 大家何所不有, 西子 有时亦贮金屋,‘咄咄书空’则穷措大耳。” 欧矩甲
《新广东》五:“将来事成者出于他党,则此私会必致有咄咄书空之恨矣。” 章炳麟
《梁园客》诗自注:“﹝ 梁鼎芬 ﹞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
《國語辭典》:多事之秋 拼音:duō shì zhī qiū
发生很多事变的时候。多用以形容国家不安定。《水浒传》第八六回:「汝等文武群臣,当国家多事之秋,如何处置?」《封神演义》第七一回:「今当国家多事之秋,不思报本,以分主忧,而反说此贪生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