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林闾(林閭)
(1).乡野里门。《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林閭时晏开,亟迴长者辙。” 李善 注:“《尔雅》曰:‘野外谓之林。’ 郑玄 《周礼注》云:‘閭,里门也。’” 唐 张九龄 《南山下旧居闲放》诗:“块然屏尘事,幽独坐林閭。” 宋 司马光 《张元常挽歌》之二:“林閭飞旐入,书剑逐舟来。”
(2).复姓。 汉 有 林闾翁孺 。
《漢語大詞典》:竹皮冠
(1). 秦 末 刘邦 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 冠’乃是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 明 唐顺之 《歌风台》诗:“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之三:“驻蹕不劳绵蕞礼,围罇仍著竹皮冠。”
(2).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 汉高祖 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 秦 禄,卒能除其暴。”
《國語辭典》:鄙生  拼音:bǐ shēng
鄙陋浅薄的人。后用作自称的谦词。《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國語辭典》:田舍郎  拼音:tián shè láng
农家子弟、乡下人。宋。张耒〈题韩干马图〉诗:「心知不载田舍郎,犹带开元天子红袍香。」《聊斋志异。卷二。莲香》:「临榻哂曰:『田舍郎,我岂妄哉?』」
《国语辞典》:落乡(落乡)  拼音:luò xiāng
市郊、接近乡野的地方。如:「随著交通的便捷,最近落乡的房地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了。」
分类:接近乡野
《漢語大詞典》:篱棘(籬棘)
竹篱与荆棘。借指乡野。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天子或都 许 ,或都 长安 ,或幸 洛阳 。宫室煨烬,越在篱棘间, 备 未尝使一介行李诣行在所。”
《漢語大詞典》:村鄙
(1).乡村,乡野。 唐 裴铏 《传奇·王居贞》:“﹝道士﹞遂曰:‘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於村鄙中。’”
(2).粗鄙。 明 胡应麟 《甲乙剩言·前定命》:“都下有抄前定命者,其辞皆七言而村鄙,若今市井盲词之类。”
《漢語大詞典》:村父老
乡野老人。 宋 辛弃疾 《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词:“昨朝官告,一百五年村父老。更莫惊疑,刚道人生七十稀。”
《漢語大詞典》:田服
乡野人的服装。 宋 苏辙 《祭张宫保文》:“ 辙 之方冠,公守西 蜀 。时予先君,幅巾田服。”
《漢語大詞典》:鄙耇
乡野老人。多用为老人的谦称。《汉书·韦贤传》:“我虽鄙耇,心其好而。”后汉书·崔駰传:“分画定而计决兮,岂云賁乎鄙耇。”
《漢語大詞典》:隐隩(隱隩)
隐居乡野。 宋 曾巩 《南轩记》:“人之性不同,於是知伏闲隐隩,吾性所最宜。”
分類:隐居乡野
《漢語大詞典》:畯儒
乡野中的读书人。《剪灯馀话·泰山御史传》:“﹝ 宋珪 ﹞世农家,至其父始读书为畯儒。”
《國語辭典》:因树为屋(因樹為屋)  拼音:yīn shù wéi wū
依树架屋。指隐居山野。《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漢語大詞典》:乡俚(鄉俚)
乡野俚俗。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分類:乡野俚俗
《国语辞典》:闾巷草野(闾巷草野)  拼音:lǘ xiàng cǎo yě
乡野、民间。《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分类:乡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