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性习(性習)
习性,习惯。宋史·刘蒙叟传:“且万国已观其始,惟陛下慎守其终,思鲜克之言,戒性习之渐,则天下幸甚。” 严复 原富按语:“观于 斯密 之论,斥为卤莽之愚,可以知其根于性习者至深,而非由乐道而夸大之者矣。” 茅盾 《一个女性》四:“有时她也反省:或许自己太走远了一步?或许时间久了成为性习,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的堕落?然而她立刻很坚决的自己否认了!”
《國語辭典》:食性  拼音:shí xìng
动物饮食的习性。以动物为食,称为「肉食性」,如狮子、老虎;以植物为食,称为「草食性」,如羊、象;以动植物为食,称为「杂食性」,如人。
《國語辭典》:脾胃  拼音:pí wèi
1.胃主消化,旧说脾有助胃气消化谷食的功能,故每合称,其实不然。
2.人的性格。如:「脾胃相投」。
3.方便称意。《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但是赎身孤老要歇时,别的客只索让他,十夜五夜,不论宿钱,后来若要娶他进门,别不费财礼。又有这许多脾胃处。」
《國語辭典》:同性  拼音:tóng xìng
1.相同性别。如:「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
2.同一性质。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磁铁的重要性质。」
《國語辭典》:癖性  拼音:pǐ xìng
个人特有的嗜好、习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今小子说一个松江富翁姓潘,是个国子监监生,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却有一件癖性,酷信丹术。」《红楼梦》第二五回:「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他嫌脏。」
《國語辭典》:洁癖(潔癖)  拼音:jié pǐ
过度爱好清洁的习性。《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倪瓒传》:「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
《漢語大詞典》:矫性(矯性)
(1).违反天性。《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推分得天和,矫性失至理。” 李周翰 注:“随时而行曰推分,去人自若曰矫性。”
(2).改正习性。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文帝 与书诫之曰……‘ 西门 、 安于 ,矫性齐美; 关羽 、 张飞 ,任偏同弊。’”
《漢語大詞典》:声味(聲味)
声音与滋味。亦以喻人的习性爱好。国语·周语下:“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 唐 刘禹锡 《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呈乐天》诗:“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跡自疎。”
《漢語大詞典》:游习(遊習)
(1).交往亲近。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
(2).由熏染养成的习性。新唐书·元稹传:“及为君也,血气既定,游习既成,虽有放心,不能夺已成之性。”
交游研习。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
《國語辭典》:脾气(脾氣)  拼音:pí qi
1.人的习性。《红楼梦》第一六回:「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体己,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文明小史》第六○回:「既知这平中丞爱骨董的脾气,趁他生日,特特为为打发家人送一分礼。」
2.怒气。如:「发脾气」、「脾气大」。
《国语辞典》:爱群(爱群)  拼音:ài qún
1.人喜欢和他人交往的习性。
2.爱护群众,不顾自己的私利。
《国语辞典》:旧性(旧性)  拼音:jiù xìng
固有的习性。《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一者初做和尚,二来旧性未改,睁起双眼骂道:『直娘贼!』」《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马氏每每苦劝,只是旧性不改。」
分类:固有习性
《國語辭典》:性欲(性慾)  拼音:xìng yù
性的欲望。如:「性欲有如食欲,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如何妥加控制,却是需要学习的。」
《漢語大詞典》:橘性
橘树的习性。 唐 骆宾王 《早发诸暨》诗:“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参见“ 橘化为枳 ”。
分類:橘树习性
《國語辭典》:橘化为枳(橘化為枳)  拼音:jú huà wéi zhǐ
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后比喻同样的东西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引起变化。
《國語辭典》:两头蛇(兩頭蛇)  拼音:liǎng tóu shé
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蝎。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著。」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