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82  183  184  185  186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罗之一目
论少卑之
略识之无
马栈之祸
麦丘之祝
末如之何
莫逆之交
名山之席
冥漠之都
冥漠之乡
鸣鼓而攻之
鸣鹤之应
鸣条之事
目睫之论
木中之仙
《漢語大詞典》:罗之一目(羅之一目)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五:“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
《分类字锦》:论少卑之(论少卑之)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母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苏轼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
分类:言论
《國語辭典》:略识之无(略識之無)  拼音:lüè shì zhī wú
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六、七个月时,即可辨识之、无二字,百试不差。见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后用略识之无来指人识字不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斑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著他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漢語大詞典》:马栈之祸(馬棧之禍)
典出战国策·齐策一:“ 章子 之母,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后因以“马栈之祸”谓母被父害。 清 蒲松龄 《羽士沈坚白传》:“幼遭人伦之变,其母被谗,几罹马栈之祸,君乃夜穿屋,救其母以遁。”
《漢語大詞典》:麦丘之祝(麥丘之祝)
春秋 齐桓公 至 麦丘 ,遇一老人,问其年岁,云八十三。 桓公 令其以寿祝。 麦丘 邑人一祝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二祝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三祝主君无得罪于臣下和百姓。事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后因以“麦丘之祝”指直言之谏。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忘其出位,贡此狂言,请赋《祈招》之诗,以代 麦丘 之祝。”按,《祈招》之诗,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國語辭典》:末如之何  拼音:mò rú zhī hé
没有办法、莫可奈何。《抱朴子。内篇。塞难》:「吾所以不能嘿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末如之何矣!」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五。端平襄州本末》:「九月十日,闻王旻带所纳叛军来襄,人疑其反复不常,而末如之何。」
分類:对付
《國語辭典》:莫逆之交  拼音:mò nì zhī jiāo
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语本《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周书。卷二二。柳庆传》:「机弟弘,……与弘农杨素为莫逆之交。」《北史。卷五四。司马子如传》:「膺之既宰相犹子,兼自有名望,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元景等并为莫逆之交。」也作「莫逆交」、「莫逆之友」。
《國語辭典》:莫逆  拼音:mò nì
比喻朋友要好,彼此心意相契合。如:「同窗三年,我们已形同莫逆。」《庄子。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张琴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极。』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明。陆世广《西台记》第一出:「今朝把臂通谈笑,又何日再图倾倒。惟愿取两情莫逆,千秋共表。」
《漢語大詞典》:名山之席
指书院负责人。 严复 《道学外传》:“独恨此辈既充塞国中,岂无上膺执政之权,下拥名山之席者?”
《漢語大詞典》:冥漠之都
亦称“ 冥漠之乡 ”。 1.指天庭或地府。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南斗醮词》:“洗心依冥漠之都,潜希懺罪;稽首仰鸿蒙之境,冀涤前非。” 明 归有光 《祭妻祖父母文》:“方其数尽,何有於壮,何有於老,同返於冥漠之乡。”
(2).比喻最高境界。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縹兮緲兮,直摩苍穹之极,而抵乎冥漠之乡。”
《漢語大詞典》:冥漠之乡(冥漠之鄉)
见“ 冥漠之都 ”。
《漢語大詞典》:冥漠之都
亦称“ 冥漠之乡 ”。 1.指天庭或地府。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南斗醮词》:“洗心依冥漠之都,潜希懺罪;稽首仰鸿蒙之境,冀涤前非。” 明 归有光 《祭妻祖父母文》:“方其数尽,何有於壮,何有於老,同返於冥漠之乡。”
(2).比喻最高境界。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縹兮緲兮,直摩苍穹之极,而抵乎冥漠之乡。”
《高级汉语词典》:鸣鼓而攻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漢語大詞典》:鸣鹤之应(鳴鶴之應)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王弼 注:“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 孔颖达 疏:“处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明 张居正 《〈玉林清赏诗〉序》:“迺今穴居名彦,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鸣条之事(鳴條之事)
指 伊尹 相 汤 伐 桀 ,与 桀 战于 鸣条 之野的史实。借指征战之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周天游 校注引 胡三省 曰:“言 桀 紂 贵为天子,得罪於天,流毒於民,而 汤 武 伐之,亡国之事不接於帝之耳,帝不知为戒也。”《晋书·张载传》:“ 殷汤 无 鸣条 之事,则 伊尹 , 有莘 之匹夫也; 周武 无 牧野 之阵,则 吕牙 , 渭 滨之钓翁也。”
分類:伊尹史实
《漢語大詞典》:目睫之论(目睫之論)
比喻肤浅的见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 雄 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 吴 楚 僭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脣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论者谓 弇州 ( 王世贞 )赞 熙甫 ( 归有光 )有‘余岂异趋,久而自伤’之语,遂以 熙甫 上 弇州 ,此则目睫之论也。”
分類:肤浅见解
《分类字锦》:木中之仙
清异录张荐明隐乐山林有古松十馀株谓人曰予人中之仙此木中之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