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29  130  131  132  133  135  136  137  13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儿女之情
二分之祭
额外之人
鹅湖之会
鹅鸭之争
斗筲之器
断袖之宠
断袖之好
断袖之欢
断袖之契
笃而论之
杜秋之年
杜邮之赐
杜邮之戮
蜚蓬之问
《国语辞典》:儿女之情(儿女之情)  拼音:ér nǚ zhī qíng
男女间的情爱。《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小生罪该万死!小生受老丈深恩,已为难报。今为儿女之情,一时不能自禁,猖狂至此。」
分类:男女情爱
《漢語大詞典》:二分之祭
古代帝王祭日、月的典礼。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 胡三省 注引 郑玄 曰:“古者,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故曰二分之祭。 魏 则朝日以朔,夕月以朏,犹仍古谓之二分之祭。”
《國語辭典》:额外之人(額外之人)  拼音:é wài zhī rén
非凡的人。《水浒传》第一回:「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
《漢語大詞典》:鹅湖之会(鵝湖之會)
南宋 淳熙 二年(1175年)在 信州 (今 江西 上饶 ) 鹅湖寺 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 吕祖谦 邀集,意图调和 朱熹 和 陆九渊 两派争执。在治学方法上, 朱熹 主张“先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 主张“尊德性”和“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 朱 讥 陆 为“禅学”, 陆 讥 朱 为“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实质上是 朱 的客观唯心主义和 陆 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漢語大詞典》:鹅鸭之争(鵝鴨之争)
指细小的矛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即或邻里愚民,山村豪气,偶因鹅鸭之争,致起雀角之忿。” 何垠 注:“鹅鸭之争,言细事也。 桓玄 儿时与诸兄弟养斗鹅,每不如,於是悉杀兄弟鹅。”
分類:细小矛盾
《国语辞典》:斗筲之器  拼音:dǒu shāo zhī qì
比喻心胸狭窄的人。亦用以自谦才疏学浅。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似我这粪土之墙,斗筲之器,枉读了圣贤之道。」也作「斗筲之人」。
《国语辞典》:断袖之宠(断袖之宠)  拼音:duàn xiù zhī chǒng
比喻男同性恋间的亲密关系。参见「断袖」条。《歧路灯》第二四回:「以致绍闻每日在碧草轩戏谑调笑,九娃儿居然断袖之宠。」
《漢語大詞典》:断袖之好(斷袖之好)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卷二十:“ 张魁 ,字 修我 , 吴郡 人,少美姿首,与 徐公子 有断袖之好。”亦作“ 断袖之契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 珍儿 者,尤姣媚, 耿 少子与结断袖之契。”参见“ 断袖 ”。
《國語辭典》:断袖(斷袖)  拼音:duàn xiù
汉哀帝不忍惊醒男宠董贤,遂断袖而起。典出《汉书。卷九三。佞幸传。董贤传》。比喻男同性恋的亲密关系。《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传上。长沙宣武王懿传》:「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
《分类字锦》:断袖之欢(断袖之欢)
南史梁宗室传萧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
分类:
《漢語大詞典》:断袖之契(斷袖之契)
见“ 断袖之好 ”。
《漢語大詞典》:断袖之好(斷袖之好)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卷二十:“ 张魁 ,字 修我 , 吴郡 人,少美姿首,与 徐公子 有断袖之好。”亦作“ 断袖之契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 珍儿 者,尤姣媚, 耿 少子与结断袖之契。”参见“ 断袖 ”。
《漢語大詞典》:笃而论之(篤而論之)
确切地评述。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追观 光武 二十八将,下及 马援 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篤而论之,非减曩时。”世说新语·轻诋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 林公 云:‘ 文度 著腻颜,挟左传,逐 郑康成 ,自为高足弟子;篤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分類:确切评述
《漢語大詞典》:杜秋之年
指风尘女子已过盛年。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红娘子:“邑有妓号 红娘子 者,已在 杜秋 之年矣。 西崖 悦其妍媚,比於啖蔗之甘。”参见“ 杜秋娘 ”。
分類:盛年
《國語辭典》:杜秋娘  拼音:dù qiū niáng
人名。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之妾。锜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杜邮之赐(杜郵之賜)
谓赐死。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下:“公坚卧不起,谗者益得以行其説,上且怒,将有 杜邮 之赐,奈何?”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词赡》:“初, 世祖 尝赐 庄 寳剑, 庄 以与 豫州 刺史 鲁爽 送别。 爽 后反叛, 世祖 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 鲁爽 别,窃为陛下 杜邮 之赐。’上甚説。”参见“ 杜邮之戮 ”。
《國語辭典》:杜邮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國語辭典》:杜邮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漢語大詞典》:蜚蓬之问(蜚蓬之問)
比喻无根据的传闻。管子·形势解:“蜚蓬之问,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故曰:蜚蓬之问,不在所宾。”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若其勿便,虽不愆於旧章,蜚蓬之问,三王所不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