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先遣作战(先遣作战)  拼音:xiān qiǎn zuò zhàn
军事上联合两栖特遣部队,在主力到达目标区以前,先完成登陆地区的攻击所实施的作战。其实施范围有:一、实施水中侦察。二、摧毁敌岸各种设战施。三、探扫各接近航路及登陆地区的水雷。四、清除水中及海滩各项障碍物。
《国语辞典》:掩护部队(掩护部队)  拼音:yǎn hù bù duì
军事上指进出于主力部队前方的军队。其任务为及早侦知当前状况,排除行进障碍,并欺骗、迟滞、扰乱敌军。掩护部队为达成任务,必须从事必要的战斗。此部队可用于攻势作战,守势作战,及转进作战。
《漢語大詞典》:别动队(别動隊)
谓离开主力单独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亦特指武装特务组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七节:“ 李全 统率的抗 金 民兵变成了 蒙古 侵 宋 的别动队,性质完全不同了。” 王统照 《旗手》:“最令他们耽心的是敌人的别动队不时出没,乡间的土匪乘时而动。”
《國語辭典》:常备军(常備軍)  拼音:cháng bèi jūn
国家常备的正规部队。《清史稿。卷一三二。兵志三》:「曹鸿勋以贵州各军于光绪二十六年改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共二十四营。」
《漢語大詞典》:八路军(八路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武装。原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等三个师。 朱德 为总司令, 彭德怀 为副总司令, 叶剑英 为参谋长。成为 华北 抗日的主力。至抗战胜利时,发展到九十馀万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新四军等其他人民武装一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國語辭典》:避实击虚(避實擊虛)  拼音:bì shí jí xū
避开坚强的而攻击虚弱的。语本《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明。刘基〈赠交棋相子先序〉:「避实击虚,投间抵隙,兼弱取乱之道,无所不备。」也作「避实就虚」、「就虚避实」。
《國語辭典》:打掩护(打掩護)  拼音:dǎ yǎn hù
军事上指为掩护主力部队完成任务,而从旁侧或正面攻打敌军。比喻遮掩、掩饰。
《漢語大詞典》:第四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发展而成。1945年10月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8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1949年3月改为第四野战军。曾举行辽沈战役,参与发动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和华北、中南、华南广大地区。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被撤销,并入中南军区。
《漢語大詞典》:第三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新四军大部和山东八路军一部发展而成。1945年10月和11月分别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1947年1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改为第三野战军。曾参与发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整个华东大陆及沿海大部岛屿。1950年4月,第三野战军番号被撤销,8月并入华东军区。
《漢語大詞典》:陕甘宁边区
原为陕甘苏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边区政府,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政治指导中心。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等率党中央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的重点进攻,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分類:主力到达